刚刚过去的六一儿童节,引发了网友对经典儿歌的热烈讨论。观察孩子们的歌单,发现传唱度高的多为一些历经岁月的作品,例如《两只老虎》、《小兔子乖乖》、《小燕子》以及《让我们荡起双桨》等。近年来真正能够广为人知的新经典儿歌却为数不多,大多数少年儿童的日常歌曲列表已被网络流行歌曲所取代。新旧儿歌之间的断层现象引发了网友的质疑:新的经典儿歌究竟身在何方?
业内专家也指出了这一问题背后的原因。一方面,当前青年作曲家,特别是从专业院校毕业的他们,主要致力于交响乐和民乐的创作,较少涉及儿童音乐的领域。随着老一辈优秀儿歌创作者的相继离世或老去,愿意投身于儿歌创作和传播的艺术家及机构日益减少。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很多人更倾向于创作受众广、传播快、收益高的流行歌曲,对儿歌的创作与传播缺乏热情。
尽管有不少有识之士积极呼吁,儿童音乐创作事业依然未能实现规模化、持续性的发展。特别是在互联网流量大潮的冲击下,很多孩子接触到的儿歌歌词变得口号化,如“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想要和你学猫叫”等。经典需要时间的沉淀和认可,而目前要让新经典儿歌大量涌现,难度相对较大,强行催熟反而可能徒劳无功。
面对现实,我们应着眼于处理好新老经典存量与增量之间的关系。借助经典老歌的优秀曲目库,结合流行的媒介和互联网趋势,让经典儿歌得以重生。这些努力也能为文化传承提供参照和引领,为新经典的诞生培育土壤。
实现经典儿歌的重生是一项需要精细手艺的工作,需要那些有情怀、能坚持的音乐人参与。他们不仅需要了解儿歌的编曲原理,还要明白儿童启蒙时期的演奏程度和兴趣取向,将教育与娱乐相结合,把握经典儿歌的核心价值。比如,可以尝试将经典儿歌移植到电子管风琴上并对其进行改编,利用脚键盘演奏特点,将歌曲改编成和声色彩丰富的音乐风格,以贴合孩子们活泼好动的特性。
华夏大地上散落着各式各样的童谣,就像野花在农耕时代的田野里自由盛开。这一丰富的文化宝库能够为少年儿童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以齐鲁童谣为例,早在三十多年前,山曼先生就编纂了《山东民间童谣》等书。这些童谣并非为创作而诞生的产物,而是实用产物,它们的传播主要依靠口耳相传而非书本。在传播过程中,童谣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风情紧密结合,举手投足间都显得自然、和谐。
在我国不同的地区,存在着充满浓郁地方特色的优秀民间儿歌。伴随儿童的成长,还有游戏歌、数数歌、连锁调等多种形式的儿歌。它们或增长知识、或训练语言、或愉悦精神、或宣泄情感,对儿童成长起着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这就像一口深藏的民间智慧之井,可以滋养当下的儿歌创作,激发更多文艺创作者对儿童文化的热爱和关注。在深入开掘、沉淀和发酵之后,必将催生出新的经典儿歌。(来源:大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