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历的正月初三这天,烟台的传统习俗里,女婿需拜谒岳父家,这是一项必不可少的礼节。在多数情况下,若是无特殊情况阻碍,中午时分众多亲友们便会享用岳家所准备的丰盛饭菜。
说起正月初三这个日子,对女婿而言是向岳父母敬礼的时刻,而对他们的孩子特别是未成年者而言,他们则跟随父母一同前去探望姥姥姥爷。待到孩子成年或成家之后,拜年的日子便会提前至正月初二。
在烟台的方言中,女儿女婿所生的孩子被亲切地称为“外甥”,不论是孙儿还是孙女。依据辞书解释,“外甥”一词通常用于称呼舅父或姨母家的儿子(按《说文解字》所述:“称我舅者为甥”),狭义上固然指的是男性,但烟台话中不论男女,常一概以“外甥”称之。
小时候探访姥姥姥爷时,听到自己被唤作“外甥”,心里或许会有些许困惑。尤其与爷爷奶奶那边称呼我为“孙子”、“侄子”不总会引起一丝好奇。莫非在这位年纪稍长的亲戚眼里,我应该被称为别的什么?但无论怎样,称呼背后所承载的是浓浓的亲情与地方文化的传承。
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知识的积累,曾对这一称呼的疑惑进行过探究,却未找到确切的答案。若说外甥泛指男女尚可理解,但将外甥与外孙混为一谈,便显得难以解释了。
有一种普遍的看法是,烟台话中“外甥”与“外孙”发音相近,故常难以区分。在烟台话里,“外甥”读作“wai seng”(不卷舌),而“孙”读作“sen”,尤其是加上儿化音的“外孙”读作“wai sen er”,快速说来与“外甥”的发音几乎无异。
或许起初只是因为发音的相似性,久而久之,人们逐渐不再区分两者所对应的文字。于是乎,在烟台话中,“外甥”一词便同时指代了外甥与外孙,不再严格区分性别。那些注重细分的亲朋好友们,仍然会使用“外甥儿”或“外甥闺宁”等不同叫法来明确指代。
在与鲁西(聊城)的朋友交流时得知,当地对于外甥和外孙的称呼有所区别。那么,为何在胶东半岛的烟台会出现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呢?通过网上资料得知,南方如吴语地区也存在类似不分的情况。或许两者之间存在某种历史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