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pm2.5概念(什么是PM2.5)

2025-02-1002:05:11综合资讯0

“双碳目标”逐渐成为公众聚焦的议题,其与大众关注的PM2.5之间的关系备受瞩目。在“北京国际大都市清洁空气与气候行动论坛”上,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院士表示,碳中和社会团与空气质量目标之间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

在推动“双碳”目标的进程中,全国大部分地区到2060年有望将PM2.5年均浓度降至世界卫生指导值(10微克/立方米)以下,从而根本解决PM2.5空气污染问题。能源结构的转型对于2060年PM2.5浓度改善的贡献率可能高达75%。

我国已定下雄心勃勃的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具体而言,我们计划在年前实现碳达峰,而在更远的2060年则要实现碳中和。据预测,到年,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下降约65%。我国还承诺,到2035年将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的根本好转,美丽的愿景也将基本成真。

对比我国的PM2.5年均浓度标准(35微克/立方米),贺克斌教授指出,若没有“双碳”目标的倒逼机制和结构调整,以当前的技术措施来看,到年常规污染物的减排潜力将基本耗尽。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全国大部分地区的PM2.5污染问题将得到彻底解决。

低碳能源的转型对于我国空气质量的长期改善具有决定性作用。在碳中和的情境下,能源转型对PM2.5浓度改善的贡献率预计可达75%。这显示了能源转型在减碳路径中的核心地位。

京津冀地区作为当前空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未来也将是能源转型和污染减排难度最大的地区。但在碳中和的背景下,深度低碳的能源转型将带来显著的协同减排效益。预计到2060年,北京市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将下降显著。

多管齐下,共克减碳难关

虽然“双碳”目标的实现道路艰巨,但贺克斌教授提到了未来碳减排的五大路径:资源增效减碳、能源结构降碳、地质空间存碳、生态系统固碳以及市场机制融碳。这些路径将共同作用,帮助我们攻克减碳难关。

以资源增效减碳为例,我国目前的能源强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倍。若能在当前消费水平下实现能耗降低,便可大幅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我们也需注重控制固废、废水等污染物,为实现“无废社会”和碳中和做出贡献。

我国拥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这是我们能源资源禀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整能源结构以降低碳排放是减碳工作的重点。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潜在年发电量巨大,有望为我国的能源供应做出巨大贡献。

贺克斌教授强调,科技创新是未来减碳的关键。实现双碳目标仍需要大量的新技术支持。

新京报记者 张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