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的情感,如同李白的经典诗篇,虽然只有短短的六句三十字,却饱含深情。诗篇一开篇就抓住了读者的心弦,让人瞬间沉浸其中。尤其是那两个常常被误解的字——"捣衣"。
在古代诗词中,"捣衣"一词屡见不鲜。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写到玉门之内的月光和捣衣砧上的影子,而王昌龄则在《长信宫中》描绘了明月下长信宫中传来阵阵捣衣声的情景。受此影响,不少人可能一读到有关"捣衣"的诗句,就会想象出妇人手持在河边石头上洗衣的画面。
"捣衣"真的只是洗衣服的意思吗?若真为洗衣服,那为何"捣衣"之时总有月光的影子?为何要半夜洗衣服?其实,很多人对此有所误解。"捣衣"并非单纯指洗衣服。
让我们再次回味李白的《子夜吴歌·秋歌》,其中所蕴含的万般深情都凝聚在这简短的三十个字中。长安的月色,万户的捣衣声,秋风的吹拂,无不透露出深深的思念之情。
此诗出自李白的《子夜四时歌》组诗,沿用乐府旧题,描绘了思妇对远戍征夫的思念与盼归之情。诗以写景开始,描绘了秋夜长安城中的月华与寒风中传来的砧杵捣衣的声音,声声含情。
这里的"捣衣",并非如众人所想的是洗衣服,而是古代制衣过程中的一个步骤。那时,布帛需放在砧上,用杵将其捣平顺熨帖,以便裁制衣服。诗词中常见的"寒砧声",便是指此。
在宋元以前,平民百姓所穿的衣服多以葛和麻制成。在缝制衣服之前需要经过"捣"的步骤,这是因为用葛麻做成的布比较硬实,需要将其捣得柔和平顺。而秋冬转换之际,天气转寒,人们在这个时候缝制冬衣,通过送去温暖的衣物来表达对远方征夫的思念。
接下来的诗句也充满了经典,"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诗人从景色写到情感,情景交融,使诗中人、诗外人都被这浓郁的情感所笼罩:秋风吹不散的,是对玉门关外之人的无尽思念之情。而李白之前的魏晋时期温子升所写的《捣衣诗》,更是将这种思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月明风清的秋夜里,这月光下的捣衣声寄托着人们对远行者的思念之情。从采葛到织布,再到捣衣,每一道工序都饱含了对远行人的思念和牵挂。这份思念之情,如同度过了万里的秋风穿在远行人的身上化为驱寒的暖意。古时的情感表达是如此缓慢而悠长,又充满了深深的含蓄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