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厚趾甲”的医学案例在山西地区引起了广泛关注。一位特殊的病人走进了山西省医院皮肤科医师郝树媛的诊室。她因趾甲增厚而误认为自己患上了“灰指甲”,在担忧物可能损害肝肾功能的情况下,盲目尝试了各种偏方治疗,结果却使得病情进一步恶化。
郝树媛医生回忆道,患者刘女士的十个趾甲中有八个出现了明显的甲板增厚,颜色变为灰褐色,甲板上布满了横纹,远端向下向内凹陷,形状犹如贝壳。经过详细询问,郝医生了解到,刘女士年轻时热爱跳舞,退休后仍是舞蹈队的活跃成员。几年前的一次舞蹈比赛中,因穿着不合适的鞋子导致踇趾甲受伤,甲下后,趾甲便开始逐渐增厚,直至自行修剪都变得费力。
起初,刘女士误以为自己是患上了灰指甲,听说到医院治疗需要口服物,又担心物对肝肾功能产生影响。于是,她尝试了各种涂、醋泡等偏方治疗,甚至到修脚屋进行修剪和上。这些努力并未见成效,反而使坏趾甲越来越多,走路时也感到不适。
经过进一步的医学检查,刘女士的趾甲被确诊为“外伤性厚甲”。郝树媛医生解释道,指(趾)甲作为皮肤延伸的特殊结构,不仅起到保护指端和辅助精细工作的作用,同时也是反映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由于信息获取渠道的科学性受限,许多人如刘女士般容易陷入误区,将趾甲增厚误认为灰指甲。
郝医生指出,厚甲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先天性和后天性因素,如创伤、甲癣、甲银屑病和慢性湿疹等。甲癣即人们常说的灰指甲,常表现为甲板变色增厚。由于致病真菌种类不同,有些厚甲并不表现为甲板增厚,而是出现甲分离、甲板等症状。厚甲的治疗需根据具体病因进行,因趾甲生长速度较慢,治疗周期通常在一年到两年左右。
郝树媛提醒公众,出现趾甲异常时切勿盲目自行治疗,应科学就医,听从医生的专业判断。食用醋的浓度无法杀灭灰指甲的致病菌,而外用多数难以渗入坚硬的甲板。频繁刮除甲板容易造成甲床损伤,引发甲畸形,严重的继发细菌感染可能导致炎等严重后果。
正确认识和科学处理趾甲问题至关重要。公众应提高科学素养,通过正规渠道获取健康信息,避免陷入治疗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