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盛唐气象的背景下,宋人面对创作挑战,是选择止步不前还是大胆革新,这成为了每一个宋代文人必须面对的抉择。
宋代理学兴起,士大夫们接受了理学的熏陶,更倾向于以家的身份自居。这里的“道”强调的是一种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状态,而不仅仅是局限于学习某一种思想或理论。宋代文人十分注重才学修养。
黄庭坚的创作理论在文坛上独树一帜。
一、黄庭坚的理论精髓
1、何谓“点铁成金”? 这一概念源自何处?
黄庭坚在《答洪驹父书》中提出了“点铁成金”的概念,他在这封书信中告诫外甥洪刍要多读古书和文章,并鼓励他灵活运用古人的智慧。他建议深入学习司马迁、韩愈等大家的作品,然后将其中的精髓内化为自己的创作灵感。
在写作时,巧妙地引用古人的语言,就如同给作品注入了灵动的生命力,从而实现“点铁成金”的奇妙效果。
杜甫也曾提出“转益多师是汝诗”,倡导向前代优秀作家学习,汲取养分,然后融入自己的创作。
2、关于“夺胎换骨”的理解及其来源
黄庭坚认为,诗歌的意境无穷,而个人的才华有限。如何以有限的才华追求诗歌的无限之美呢?他提倡在理解名家佳句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思考,用新的文字进行表达,完成再创作。
如今流行的“模板”说法,实际上是对黄庭坚“夺胎换骨”思想的现代解读。在文学评论、英语作文或申论写作中,人们常使用“模板”一词。备考者们学习各种模板,熟悉考题和行文思路,然后结合自己的理解,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二、黄庭坚理论带来的思考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
黄庭坚提出的“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是可行的学习方法。它们都强调在学习古人创作优点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习成果的好坏将体现在具体的创作中。是“生搬硬套”还是“化境无形”,这可以反映出学习者的功底深浅。
这表明了黄庭坚作为“江西诗派”的独献,而该诗派的某些成员可能在模仿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
学习是一个从外在到内在的过程。虽然不可能每个人都能用同样的方习,但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探索,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万变不离其宗
“点铁成金”、“脱胎换骨”虽然作为写作的方法论被提出,但其目的仍然是服务于文学创作。这种方法论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它只是为写作提供了一种思路。世界上不存在一劳永逸的方法,写作是一个不断学习积累的过程。
在这一生中,你可能会遇到各种写作的方法论,你需要深入理解并应用它们到实践中,然后探索出适合自己的独特方法。
对于黄庭坚诗句中是否存在化用前人诗句的情况,这很难考证。后人的解读可能各不相同。
无论是巧合还是刻意化用,重要的是在学习中超越和创新。
3、在学习中超越和创新
即使是化用古人的诗句,也要写出自己的特色。
如乐天诗中所描述的那样,虽然面临秋天的萧瑟景象,但诗人却以酒为伴,表现出对生命的热爱。而苏轼的诗则以儿童的视角来表现醉态的红颜。
这告诉我们,在学习古人的诗句时,可以尝试进行仿写训练,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即使某些情境古人已经描绘过,我们仍然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每一句诗都是独一无二的创造,即使与古诗词有相似之处,也是因为灵感碰撞产生的美丽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