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音乐的故事
在古老的战国时期,齐国的宣王钟爱欣赏音乐的演奏。他特别钟爱聆听众人一同演奏的场面,这当中尤以一种名为竽的古乐器演奏最为让他沉醉。竽的形状与现今的笙相似,其音色悠扬,令人陶醉。
由于宣王对竽乐的热爱,他便下令寻找擅长此乐器的乐师,最终集结了一支三百人的大型乐队。这些被选中入宫的乐师们,也因此享受了极为优渥的待遇。
在这个时代,有一位名叫南郭的年轻子弟,生活不羁。当他听说齐宣王对竽乐的热爱以及宫廷乐队的招募消息后,心生贪念,渴望过上富足的生活。于是,他巧妙地见到了宣王,谎称自己是一位技艺高超的音乐家,赢得了宣王的赏识,成功混入了乐队之中。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南郭先生实际上并不懂得如何吹竽。每当为宣王演奏时,他总是混在众乐师之中,摇头晃脑、模仿他人演奏的动作,仿佛自己也在演奏一般。由于动作模仿得十分逼真,加之有众多乐师同时演奏,宣王竟未能察觉其中的虚假。就这样,南郭先生在乐队中蒙混了数年,不仅未露出破绽,还如其他音乐人一般领取了丰厚的赏赐,过上了舒适的生活。
当宣王去世,其子齐潜王继位后,事情发生了转变。潜王同样喜欢听竽的演奏,但与宣王不同的是,他更倾向于单独聆听每位音乐家的演奏。
这一消息传到南郭先生的耳中,令他心惊胆战。他深知,如果自己的谎言被,不仅会失去工作,更可能因欺君之而身首异处。在潜未召他演奏之前,南郭先生便心生恐惧,匆匆逃离了宫廷。
这个故事出自古代典籍《韩非子·内储说上》。如今,“滥竽充数”一词常被用来形容两种情况:一是没有真实本领的人混在行家之中,以次充好;二是自谦之词,表示自己的水平不够,只是凑个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