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七年级原文

2025-05-0110:28:07常识分享0

张光年,笔名光未然,于1913年诞生,在1927年的中学时期便投身于事业中。经历“四·一二”反后,他中断了学业。1936年他前往上海,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和进步文艺活动。他在1935年8月创作了《五月的鲜花》歌词,其中所蕴含的忧患与情感,以及那深沉的抒情气息,让这首歌曲广为流传。后来在1939年,他来到了延安,创作了歌颂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该作品经过冼星海的谱曲后,风靡全国。新成立后,他担任了《剧本》、《文艺报》和《文学》的主编职务。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宏大的合唱音乐作品,由八个乐章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广阔的历史场景以及磅礴的气势,生动地展现了黄河儿女的英勇形象。

本文节选自《黄河大合唱》组诗的第二部《黄河颂》。

一、诗人如何赞美了黄河的气魄?他通过歌颂黄河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诗人从黄河的自然特性、地理特征以及它在历史长河中对的贡献等多个角度出发,充分展现了黄河的雄伟气魄。他借由歌颂黄河来赞誉我们的,激发了广大儿女的自豪感与自信心。这样的歌颂激励着儿女要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定的决心去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二、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有什么样的作用?

“啊!黄河!”的反复出现,将歌词的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巧妙地分成了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哺育了、黄河保卫了、以及黄河还将继续激励。这一系列反复的咏叹,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地表达了诗人对黄河的赞美与敬仰。

三、如何理解黄河作为“摇篮”和“屏障”的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