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们曾与大家分享了关于摆频的知识,令人欣喜的是,竟然有朋友在学以致用后,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那么今天,我们继续为大家带来更多知识干货,让我们一同学习,共同进步!
接下来我们要说的是“钻数”这个与机芯紧密相关的概念。这一看似不起眼的参数,却在表迷中流传甚广。它时常出现在各大品牌的手表图册和上,导购也常常会提及。对于一些初入门的消费者来说,他们可能会将“钻数”误认为是衡量手表价值的唯一标准。但事实上并非如此,那么“钻数”究竟代表了什么呢?它数量的多少又意味着什么呢?让我们一同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
“钻数”的由来要追溯到制表历史的长河中。18世纪,为了提升钟表的寿命,制表师们开始采用宝石材质制作机芯中的某些部件。当时的宝石如红宝石因稀缺性被用于高端制作中,特别是手表中的齿轮轴眼、擒纵叉瓦及摆轮圆盘钉等易损件。随着时间推移,部分品牌更是采用更为珍贵的钻石来制作这些部件,这便是“钻数”这一术语的由来。
我们该如何正确理解“钻数”呢?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它并不能作为衡量手表品质的唯一标准。我们常在背透手表的机芯夹板上看到“XX(XX)JEWELS”这样的铭文,这里的“JEWELS”即是宝石的意思。然而在中文语境中,我们更习惯称之为“宝石数”,而非“钻数”。避免了对这一概念理解的误区。
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制表技术不断进步。无论是用于机芯的宝石还是表壳上的宝石,大多采用天然材质。直到19世纪初,一种新的宝石合成技术——焰熔法被发明出来。这一技术的出现大大降低了制表成本,也推动了手表工业的发展。为了纪念这一重大创新,该技术也被命名为维尔纳叶法。
人造宝石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手表市场的格局。在机械机芯中使用的宝石,无论天然还是人造,对于手表的整体价值影响已微乎其微。选择手表时,我们无需过分关注机芯的宝石数。其实从广义上讲,“宝石数”仅与机芯的结构和功能相关。宝石数越多,通常代表机芯的功能更为复杂。但这并不意味着功能复杂的手表就一定价格高昂。
那么面对功能相同的手表,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机芯的宝石数呢?在机械设计领域中实现相同功能时,机芯结构越简约、零部件越少,说明设计越精妙。这样的机芯不仅更为可靠和耐用,而且日后的维修保养成本也会更低。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相同功能的手表机芯宝石数越少越好。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机芯的宝石数也会因工艺标准和制表风格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一些德国品牌的制表工艺考究,他们可能会在宝石轴眼上方增加额外的盖石来提高轴承的稳定性和隔离轴承内的润滑油。德系手表的宝石数往往多于相同功能的瑞士手表,这体现了德国人严谨细致、可靠耐用的制表风格。
无论您是追求工艺的极致还是注重实用价值,在选择现代手表时请记住一个重要标准:机芯的宝石数不应低于17枚。这是由于现代基础机芯的走时系统通常需要17枚宝石来完成基本的机械结构配置。
我们应该明确一点——尽管人制的造成本并不高昂,但机芯的宝石数并非决定其品质高低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