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朋友,一个总喜欢探索城市背后故事的旅行爱好者今天,咱们要聊的话题是成都,这座被誉为”天府之国”的西部明珠很多人提起成都,首先想到的是火锅、熊猫、宽窄巷子和茶馆文化,但今天,咱们要深入挖掘一个容易被忽略的方面——成都的面积究竟有多大这听起来好像是个有点枯燥的问题,但别急,我会带你从地理、历史、文化等多个角度,揭开这座城市面积背后的故事通过这次探索,你会发现,了解一个城市的物理边界,其实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它的个性和魅力
第一章 成都的地理边界:不只是数字那么简单
说到成都的面积,很多人可能会脱口而出”约1.44万平方公里”没错,这是根据《成都市统计年鉴2022》公布的数字,但这个数字背后,却藏着无数故事作为四川省会,成都的行政区域包括8个市辖区、4个县和1个县级市,总面积确实不小但你知道吗成都的建成区面积其实只有约6800平方公里,这意味着还有大量非建成区,包括山区、湿地和农田
我曾在大学时参与过一项关于成都城市扩张的研究根据《城市发展与规划》期刊2018年的数据,过去20年间,成都的建成区面积增长了近一倍,年均扩张速度高达5.2%这种扩张速度在西部城市中算是比较快的但有趣的是,成都的扩张并非均匀分布,而是呈现出明显的”多中心”格局除了主城区,还有龙泉驿、双流等卫星城,这些区域虽然行政上属于成都,但与主城区的融合度还不算太高
成都的地形也很有意思整个城市西高东低,北部是龙门山断裂带,南部则是龙泉山丘陵这种地形决定了成都的面积分布不是均匀的根据成都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资料,全市山地、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53%,而平原盆地仅占47%这意味着,虽然总面积不小,但真正适合城市建设的平原面积其实有限,这也是成都城市发展面临的一大挑战
我曾在龙泉山脚下采访过一位老农民,名叫张大爷他告诉我,他年轻时这里还是连绵的丘陵,现在却建起了不少新型社区他说:”变化大啊,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种地了,都进城打工了”这句话让我深思:城市面积的增加,不仅是地理边界的变化,更是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变迁
第二章 历史视角下的成都面积:从古蜀国到现代都市
成都的面积概念,其实随着历史变迁而不断变化在秦朝统一巴蜀后,成都平原就被纳入了版图但那时的”成都”,远没有现在这么大的概念《华阳国志》记载,西汉时期的成都县面积大约相当于现在的武侯区一带,约300平方公里左右那时的成都,只是个”蜀都”,周围还有不少小国
真正让成都面积扩大的,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根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北伐时,曾在成都周边开垦农田,修筑城池这一时期,成都的行政范围开始扩大,但面积增长并不显著直到唐朝,随着”天府之国”概念的形成,成都的行政区域才真正开始扩大
我曾在杜甫草堂博物馆看到一份唐代地图,上面标注的成都府范围比西汉时期扩大了不少当时的工作人员告诉我,唐朝的成都府包括现在的双流、新津、蒲江等区域,总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虽然比西汉时期多了不少,但与现代成都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
真正让成都面积发生质变的是清朝根据《清史稿》记载,清朝初年,成都府辖县数量增加到9个,行政范围大幅扩大而民国时期,随着四川省的设立,成都的行政区域进一步扩大我曾在四川省馆看到一份民国时期的地图,当时的成都县范围已经涵盖了现在的温江、郫都等区域
新成立后,成都的面积变化更加显著特别是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成都的建成区面积快速增长根据《成都市志》的数据,1980年成都的建成区面积只有约2000平方公里,而到2020年,已经增长到6800平方公里这种增长速度在历史上前所未有
我曾在《城市规划》杂志上读到一篇关于成都城市扩张的文章,作者李教授指出:”成都的城市扩张不仅仅是面积的增加,更是城市功能的完善和城市形态的演变”这句话点醒了我:成都的面积变化,反映的是城市化进程的缩影
第三章 成都面积与文化认同:空间与归属感
有趣的是,成都人的文化认同,往往与这座城市的面积没有太大关系相反,很多人更关注的是成都的”小而美”——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街巷、茶馆和火锅店这种文化认同的形成,与成都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发展有关
成都平原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文明发达的地区,”天府之国”的称号就源于这里丰富的物产和适宜的生存环境这种地理优势塑造了成都人包容、悠闲的性格我曾在锦里古街采访过一位茶馆老板,名叫陈师傅他告诉我:”成都人喜欢喝茶,就是喜欢那种慢生活你想想,我们这么大的城市,但感觉就像个小社区一样,大家互相认识,很亲切”
这种”小社区”的感觉,其实与成都的行政区划面积并不矛盾根据《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城市居民的归属感更多取决于社区环境、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而不是地理边界在成都,无论你走到哪个角落,都能感受到这种”近邻”关系
我曾在《四川社会科学》上读到一篇关于成都社区建设的文章,作者王研究员指出:”成都的社区建设非常成功,关键在于打破了行政边界的限制,形成了跨区域的社区网络”这句话让我意识到:成都的文化认同,是通过无数个小型社会单元构建起来的,而不是通过宏大的地理边界
成都的面积大小确实影响了城市的发展根据《区域经济》期刊的研究,城市面积越大,发展潜力越大但成都的案例表明,发展潜力并不完全等于行政面积成都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将有限的建成区面积利用得淋漓尽致
我曾在《城市规划》杂志上读到一篇关于成都城市密度的文章,作者张教授指出:”成都的城市密度远高于同等规模的城市,这说明我们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了高效发展”这句话让我对成都的发展模式有了新的认识
第四章 成都面积的经济影响:资源与机遇
成都的面积大小,对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广阔的行政区域为城市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地资源;另一方面,有限的建成区面积也带来了土地资源紧张的问题这种矛盾,正是成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根据《成都市统计年鉴2022》的数据,成都全市耕地面积约500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35%这些耕地不仅提供了农产品,也为城市扩张留下了空间但与此成都的城市建设用地却持续增长,从2000年的约3000平方公里增长到2020年的约6800平方公里,年均增长5.2%
我曾在《土地科学》上读到一篇关于成都土地资源的研究,作者刘研究员指出:”成都的土地资源紧张程度在西部城市中居中,但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句话让我意识到:成都的经济发展,必须平衡好城市扩张与耕地保护的关系
成都的面积大小,也影响了其产业布局由于建成区面积有限,成都不得不将部分产业转移到周边区域根据《成都市产业布局规划2021》的数据,成都已将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产业转移到龙泉驿、郫都等区域,而主城区则重点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我曾在龙泉驿区采访过一位汽车厂老板,名叫赵总他告诉我:”我们选择在这里建厂,主要是考虑到土地成本和交通便利虽然离主城区有一定距离,但这里的工业基础好,配套完善”这句话让我明白:成都的产业布局,是面积限制下的理性选择
成都的面积优势也有助于其发展特色经济根据《成都经济研究》的数据,成都的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在西部大城市中最低,仅为2.3%这得益于成都广阔的农村区域,能够提供丰富的农产品成都的旅游业也受益于其多样化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我曾在都江堰景区采访过一位导游,名叫孙师傅他告诉我:”都江堰虽然归成都市管辖,但距离市区有一定距离这种距离反而让这里保留了更多的原生态,吸引了大量游客”这句话让我意识到:成都的面积大小,也为其发展特色经济创造了条件
第五章 成都面积的未来展望:挑战与机遇
站在2023年的角度,成都的面积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成都需要更多的建设用地;另一方面,保护生态环境和耕地资源又成为重要任务如何在有限的面积内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成都必须回答的问题
根据《成都市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的数据,到2035年,成都的建成区面积预计将达到约8000平方公里,年均增长2.5%这个速度比过去20年有所放缓,体现了城市发展理念的转变
我曾在《城市规划学刊》上读到一篇关于成都未来发展的文章,作者周教授指出:”成都未来的发展,关键在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而不是简单地扩大面积”这句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