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招呼读者并介绍文章背景
第一章:反差效应——当普通变得不普通
要说这个”有点意思一般但绝对让你眼前一亮”的现象,首先得从心理学中的”反差效应”说起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心理学家罗伯特·韦恩·丁尼生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他发现,当人们看到与自己已有预期截然不同的刺激时,会产生一种特殊的认知和情感反应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的大脑会对那些”出乎意料但又合情合理”的事物产生特别的兴趣
举个例子吧,你们有没有见过那种特别有特色的咖啡店可能外表看起来就是家普通的街边小店,但一进门却发现内部设计得别出心裁,墙上挂满了有趣的艺术品,还有各种不常见的植物这种”普通外表+不普通内涵”的组合,就会产生强烈的反差效应,让我们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我个人的经历也很有代表性去年我去北京旅游,路过一家看起来平平无奇的早餐店本来我只想随便吃点东西就继续我的行程,但店门口那个巨大的、色彩鲜艳的漫画风招牌实在太过醒目出于好奇,我走了进去结果发现,这家店的早餐种类丰富得超乎想象,而且每个菜品都摆盘得像艺术品一样更让我惊喜的是,店里的音乐播放的不是常见的背景音乐,而是一首我从未听过的民谣这种从视觉到听觉的全方位反差,让我这个经常穿梭于大城市的人感到了一种久违的新鲜感,于是不仅吃了个饱,还特意拍了好多照片发朋友圈
这种反差效应其实不仅仅适用于人,也适用于各种事物比如,一个穿着休闲装的人突然戴上一副设计独特的眼镜;一本封面普通的书,翻开后发现内容精彩绝伦;一个看似普通的旅游景点,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美丽角落这些都能产生类似的效果,让我们原本可能已经麻木的感官重新活跃起来
第二章:认知失调——为什么我们会爱上不完美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另一个心理学概念——认知失调这个理论由利昂·费斯廷格在1957年提出,它指出当人们的行为与自己持有的信念不一致时,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不适感为了缓解这种不适,人们会改变自己的信念,或者寻找新的信息来证明自己的行为是合理的
有趣的是,认知失调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会喜欢那些”有点意思一般但绝对让你眼前一亮”的事物当遇到一个不符合我们常规预期的人或事物时,我们的大脑会自动进入一种”重新评估”的状态这种状态让我们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这个事物,试图找到它值得欣赏的地方久而久之,原本的不完美在我们眼中就变成了独特魅力的一部分
我有个朋友,他特别欣赏那些”有瑕疵的美”他告诉我,他曾经买过一双看起来有点磨损的旧皮鞋,但正是这种不完美,让他觉得这双鞋子更有故事感,更符合他”追求不完美”的生活态度他说:”每次穿这双鞋出门,我都会觉得特别自信,因为我知道这双鞋有着独特的经历,而我有幸成为它的下一任主人”
这种心理现象在艺术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很多著名的艺术家,比如梵高、毕加索,他们的作品在创作时都曾被当时的人们批评为”不成熟”或”怪异”但正是这种不被主流接受的”不完美”,赋予了他们的作品超越时代的价值法国艺术评论家安德烈·布勒东在超现实中就曾写道:”超现实是自动的梦的记录,它坚持思想的无意识活动,并将其置于最高功能”这段话完美地诠释了不完美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第三章:情感共鸣——当意外触动内心柔软处
除了认知失调,情感共鸣也是解释这种现象的关键因素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天生就具有与他人建立情感连接的需求当遇到那些”有点意思一般但绝对让你眼前一亮”的人或事物时,我们往往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被理解”或”被接纳”的感觉
我认识一位作家,他的作品就特别擅长运用这种手法他的小说主角往往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人物,而是一些看似普通甚至有些笨拙的人但正是这些不完美,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比如他笔下的主角可能是个不善言辞的木匠,或者是个经常犯错的单身父亲,但这些缺点反而让他们的人物更加真实可信,更容易让读者产生”这就是我”的感觉
心理学研究也证实了情感共鸣的重要性心理学家约翰·巴尔自1958年提出的”情感共鸣理论”指出,人们更容易对那些与自己情感状态相似的人产生好感和认同当遇到那些”有点意思一般但绝对让你眼前一亮”的人时,我们往往会发现他们身上有与自己相似的地方,比如都曾犯错、都曾迷茫、都有不为人知的梦想这种发现让我们感到温暖和被理解,从而产生积极情感
我个人的经历也很有说服力去年我在地铁上遇到一个年轻人,他正在大声朗读一首自己写的诗一开始我觉得有点被打扰,但当他读到”生活就像地铁,总是充满了意外”时,我突然产生了强烈共鸣原来这个年轻人跟我一样,也是一个喜欢在平凡生活中寻找诗意的人后来我们聊了起来,发现彼此有很多共同点,包括对文学的热爱、对生活的执着等等这次偶遇让我明白,有时候最打动我们的,往往不是那些完美无缺的事物,而是那些能让我们产生情感共鸣的不完美
第四章:审美疲劳——为什么我们需要新鲜感
在这个信息的时代,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海量的信息,包括各种图像、声音、文字等等为了应对这种信息过载,我们的大脑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审美疲劳”当遇到那些完全符合我们预期的信息时,我们的大脑会迅速将其分类并标记为”不重要”,从而将注意力转移到新的信息上
而那些”有点意思一般但绝对让你眼前一亮”的事物,恰恰能够打破这种审美疲劳它们就像一个突然闯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我们内心的涟漪,让我们重新关注周围的世界这种现象在艺术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很多艺术家都擅长运用反常规的表现手法来吸引观众
我个人的经历也很有代表性以前我是个典型的”实用”消费者,买东西只看性价比,从不追求设计感但自从我遇到了那个”有点意思一般但绝对让你眼前一亮”的咖啡店后,我的消费观念就发生了改变我开始明白,有时候那些看似不实用的设计,恰恰能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这种现象在商业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很多品牌都会通过推出”限量版”或”特别版”产品来吸引消费者比如苹果公司就经常推出一些外观设计略有不同的iPhone版本,虽然这些版本在性能上与普通版本没有太大差异,但正是这种设计上的”不完美”,让消费者觉得这版手机更加独特和值得拥有
第五章:社会认同——为什么我们会喜欢与众不同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另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概念——社会认同这个理论由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在1956年提出的,它指出人们会根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来形成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当遇到那些”有点意思一般但绝对让你眼前一亮”的人或事物时,我们往往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我也属于这个”的感觉,从而对这个事物产生好感
我有个朋友,他特别喜欢那些”小众文化”的东西他告诉我,他曾经花大价钱买过一张限量版的黑胶唱片,虽然这张唱片在音质上可能不如普通的CD,但正是这种”与众不同”,让他觉得自己属于一个特殊的——那些懂得欣赏小众文化的”品味人士”
这种现象在时尚界表现得尤为明显很多时尚品牌都会通过推出”小众设计”来吸引消费者比如香奈儿就曾经推出过一款设计极其简洁的包袋,这款包袋在功能上可能不如其他款式实用,但正是这种”不完美”,让消费者觉得这款包袋更加独特和值得拥有
社会认同理论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喜欢那些”有点意思一般但绝对让你眼前一亮”的人当我们发现某个人的某个特质与我们自己相似时,我们往往会对这个人的其他特质也产生好感比如,一个穿着休闲装的人可能是个音乐家,一个看似普通的人可能是个慈善家这些特质让我们觉得这个人与自己有相似之处,从而产生好感
第六章:自我实现——当我们被不完美所启发
我想谈谈自我实现这个角度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当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包括自我实现而那些”有点意思一般但绝对让你眼前一亮”的人或事物,往往能够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