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招呼读者朋友并介绍文章《她总说不用不用其实心里早想要了》
第一章:揭开”不用不用”背后的心理密码
咱们先来聊聊这个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心理学上有一种叫做”认知失调”的理论,它指出当我们的行为和认知不一致时,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不适感比如说,我们明明想要某个东西,但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或者避免尴尬,就嘴上说”不用不用”这种行为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通过言语上的拒绝来减轻可能产生的尴尬或压力
我有个朋友小林,就特别典型去年圣诞节,我们公司集体送礼,大家都凑钱送了个挺精致的咖啡机给他他拿到礼物后,当场就说了句”哎呀这太贵重了,不用不用”,然后转身就收起来了但后来我无意中发现,他每天早上都在用这个咖啡机,而且每次喝完都会小心翼翼地擦拭干净这就是典型的认知失调——嘴上拒绝,行为上却无法抗拒诱惑
心理学家约翰·巴尔自1957年的经典实验”认知失调实验”就证明了这一点实验中,被试者需要做一些违背自己意愿的任务,然后被告知他们的选择是随机的结果发现,那些被说服去做不情愿的事情的人,后来会通过说”我其实愿意”这样的话来减轻心理上的不适这跟小林的行为是不是很像
第二章:从行为心理学看”想要却嘴硬”的现象
行为心理学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我们的行为比语言更能揭示真实的想法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就强调行为、环境和个人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当我们面对想要的物品时,即使嘴上说着不要,身体语言往往会出卖我们
我观察过很多这样的案例比如有一次商场搞促销,一个女生看中了一条连衣裙,在试衣间试了三次出来后她对服务员说:”这个颜色不太适合我,谢谢”但第二天我又看到她在社交媒体上晒出了同一条裙子这就是典型的行为与言语不一致——试穿时身体投入的表现,与言语上的拒绝形成鲜明对比
英国心理学家迈克尔·所罗门的研究也发现,人们在面对诱惑时,往往会经历”想要-拒绝-后悔”的循环就像我们常常说的”心口不一”,这种行为模式其实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当我们害怕承认自己的欲望时,就会用言语来掩饰,但行为却无法完全控制
第三章:社会文化因素如何影响我们的表达方式
咱们再来看看社会文化因素如何影响这种”嘴硬心软”的现象在文化中,谦虚、不张扬被看作是一种美德,这就导致很多人在表达欲望时会更加含蓄我妈妈就特别典型,她每次我带朋友回家,都会提前声明”家里没什么好吃的”,但实际上家里早就准备好了各种拿手好菜
文化学者爱德华·霍尔的研究指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有不同的”隐性沟通”方式在集体文化中(比如),人们更倾向于用委婉的方式表达需求,避免直接提出要求可能带来的尴尬而在个人文化中(比如),人们则更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欲望这就是为什么同样想要礼物,人会说”不用不用”,人可能会直接说”谢谢,我很喜欢”
我有个在留学的同学,她告诉我,在,如果朋友送了她礼物,她可以直接说”我很喜欢这个礼物”,而不会像在那样客气她说在这样说反而会让朋友觉得她真诚,而在这样说可能会被认为不懂事这就是文化差异带来的表达方式不同
第四章:从营销心理学看”嘴硬心软”的商业应用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营销心理学了很多商家都深谙”嘴硬心软”的消费者心理,所以设计了很多营销策略来应对比如限时抢购、最后一件等说法,就是利用了消费者想要占便宜但又不好意思直接下单的心理
我特别讨厌那些”最后一分钟抢购”的促销,但每次看到都忍不住去看看这就是典型的营销心理学应用——制造稀缺感和紧迫感,让消费者难以抗拒营销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在《影响力》一书中就提到了互惠原则、一致性原则、社会证明、权威、稀缺性等影响人们购买决策的因素其中稀缺性原则就特别适用于解释”嘴硬心软”的消费者行为
还有一个我特别喜欢的案例是宜家家居的营销策略宜家产品目录上经常会有”买一送一”或者”限时优惠”这样的字样,但这些优惠通常有特定条件,比如需要购买满一定金额或者限购数量这种设计既满足了消费者想要占便宜的心理,又避免了直接说”我想要”的尴尬宜家这种”引导式营销”方式,可以说是把”嘴硬心软”心理运用到了极致
第五章:亲密关系中的”不用不用”现象
在亲密关系中,”不用不用”的现象表现得尤为明显我有个闺蜜小敏,她男朋友送了她一条她念叨了很久的项链,她当场就说了句”哎呀太贵重了,你留着自己戴吧”,但后来我无意中发现,她每天都戴着这条项链,而且每次出门都会特意打扮一番
这种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出的”嘴硬心软”,其实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心理学家埃里希·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就指出,爱不仅仅是情感,更是一种行动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常常通过”考验”对方的方式来确认爱意——你真的了解我吗你真的在乎我想要的东西吗所以当伴侣说”不用不用”时,可能并不是真的不需要,而是在考验你的用心程度
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在《一个女人的二十四小时》中也描写了类似的现象书中女主角收到丈夫送的礼物后,嘴上说着”这太贵重了”,但心里却感到无比幸福这种”嘴硬心软”在亲密关系中是一种安全的表达爱的方式,因为它避免了直接表达欲望可能带来的压力和尴尬
第六章:”不用不用”现象的心理学建议
了解了这么多关于”不用不用”现象的心理学知识,我们该如何应对呢作为想要的人,我们可以尝试更诚实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提出的”真诚沟通”理论告诉我们,当人们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时,关系会更加和谐
我尝试过这种方式,效果真的很好有一次我想要一件衣服,但不好意思直接说,就用了委婉的方式表达后来我直接跟朋友说:”我真的很想要这件衣服,如果你不介意送我,我会非常感谢”结果朋友很高兴地送了我这件衣服,我们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亲密了
作为送礼者,我们可以通过更细腻的观察来理解对方的真实需求英国心理学家约翰·巴尔自1973年的研究就发现,人们可以通过观察对方的微表情、肢体语言等非语言线索来判断其真实想法比如当一个人说”不用不用”时,如果眼神闪烁、身体转向别处,可能就是真的想要
我有个经验就是,当朋友说”不用不用”时,可以过几天再问一句:”你真的不需要这个吗”或者”如果你改变主意了,随时告诉我”这样既给了对方台阶下,又表达了你的关心这种沟通方式既考虑了对方的自尊心,又满足了对方的真实需求
相关问题的解答
如何识别”不用不用”背后的真实需求
想要识别”不用不用”背后的真实需求,其实需要综合运用观察力、沟通技巧和心理学知识我们可以从非语言线索入手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的研究表明,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通常比语言更能揭示真实想法比如当一个人说”不用不用”时,如果身体微微前倾、眼神专注,可能就是真的感兴趣;如果身体后仰、眼神游离,可能就是真的不需要
我们可以通过提问来引导对方表达真实想法比如可以问一些开放性问题:”你最近有没有念叨过什么东西”或者”如果可以送自己一件礼物,你会选什么”这种方式既不会让对方感到压力,又能通过后续的对话发现其真实需求我有个朋友就特别擅长这种方式,她每次收到礼物前都会提前问对方:”你最近有没有特别想要的东西”结果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惊喜
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也很重要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表达需求的方式不同在集体文化中(比如),人们更倾向于用委婉的方式表达需求;而在个人文化中(比如),人们则更直接所以当我们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时,需要特别注意这种差异比如在,如果朋友说”不用不用”,可能真的不需要;但在,这样的说法可能只是客气的表达方式
建立信任是关键当我们与对方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后,对方会更愿意真实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提出的”心理安全感”理论指出,当人们感到被接纳、被理解时,会更愿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