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我的世界:聊聊“里外不是人”这个话题
大家好啊今天想跟大家好好聊聊一个挺扎心的话题——《里外不是人》这可不是啥新鲜词儿,很多人可能都听过,甚至自己就经历过但真正深入琢磨起来,会发现这背后藏着太多辛酸和无奈我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想用我的亲身经历和观察,跟大家掰扯掰扯这个让人既熟悉又陌生的现象咱们都知道,人活在社会上,总得跟各种人打交道有时候,你在家里是宝贝,出门在外却被人瞧不起;有时候,你在单位是,回到家却啥也不是这种“里外不是人”的滋味,真的不好受这篇文章,就是想把我对这些感受的理解,跟大家好好分享希望读到这里的你,能从中找到共鸣,或者至少,能更理解身边那些可能正经历着类似困境的人
一、什么是“里外不是人”?—— 一个熟悉又陌生的标签
说起“里外不是人”,很多人脑子里大概会浮现出几种画面:比如,那个在老家被父母宠上天,到了城市工作后被现实打脸的年轻人;又或者,那个在单位里是领导的红人,回到家却被家人嫌弃的职场精英;再或者,就是那种在亲戚朋友面前拼命装好人,结果两头都落不到好处的夹心饼干这些场景,是不是有点眼熟
说白了,“里外不是人”就是指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里,被赋予的角色、得到的评价、受到的待遇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导致这个人内心充满矛盾、压力和不被理解的痛苦状态这种状态,往往源于不同环境对同一个人的期望值、评价标准、甚至情感需求的巨大差异
咱们来拆解一下“里”通常指的是家庭、亲戚、老家的圈子,这些地方往往更看重亲情、传统、人情世故你在家里,可能因为帮家里做了点事就被夸上天,成了全家人的骄傲但在“外”——也就是工作单位、社会朋友圈,评价你的标准可能就是业绩、能力、财富、社会地位这些硬指标你在单位是精英,回家可能就被当成取款机或者被问东问西,完全没隐私这种落差,让人感觉自己像个演员,得根据不同场合切换角色,累不累啊
我有个朋友,叫小林,就特别典型他在上海一家外企做得挺不错,是部门的小领导每次回家,他爸妈都把他当祖宗供着,各种好吃的、好穿的,生怕亏待了他但在上海那边,同事对他的评价更多是“有能力”、“会来事儿”可问题是,小林在上海赚的钱,大部分都寄回家里了,爸妈还总催他赶紧结婚生子可他在上海工作那么忙,哪有时间啊结果呢,在上海这边,他觉得爸妈太唠叨,不够独立;在家这边,他觉得爸妈太依赖他,不体谅他的辛苦久而久之,两边都觉得他“不争气”——在上海赚了钱不孝敬老人,在家挣了钱不谈恋爱小林跟我说,他感觉自己就像个皮球,被两边不断地拍来拍去,浑身是劲使不上,特别憋屈这就是典型的“里外不是人”
这种状态,其实不是个例它背后反映的是现代社会的复杂性:一方面,家庭关系依然占据着人们情感生活的大部分;另一方面,社会竞争又越来越激烈,个人价值被不断物化和量化当这两个系统发生碰撞时,身处其中的个体,就很容易陷入“里外不是人”的困境这时候,他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角色转换的困难,更是自我认同的危机和情感上的
二、争斗背后的辛酸:为何我们宁愿累死也不愿认怂
说到“里外不是人”,就不得不提那个让人既咬牙切齿又身不由己的词——“据里力争”这个词,听起来就挺别扭,但却是很多“里外不是人”的人不得不做的事情啥叫“据里力争”呢简单说,就是在不同的环境里,为了维护自己在某个环境里的地位、利益或者形象,而不得不硬着头皮去跟另一个环境的人或者规则进行周旋、辩解、甚至对抗
为啥要“据里力争”呢说白了,就是不甘心啊人在江湖飘,谁还没点委屈呢但你不能总憋着吧憋久了,要么炸了,要么就真的被压垮了很多人宁愿累死累活,也要据理力争,就是想证明自己“值钱”,不想被两边都看轻
我认识一个做生意的哥们儿,叫老王他在老家那边是有点小名气的小老板,开了个小工厂后来觉得光在家附近混不出啥大点名堂,就跑到广州去闯荡在广州那边,他努力打拼,跟各种人打交道,啥生意都敢接,结果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但问题是,老王这人吧,特别要强,他不想让老家的人知道他过得一般,甚至过得还不如某些人每次过年回家,他都恨不得把广州的辉煌包装成世界奇迹结果呢,他爸妈觉得他在外面没出息,总拿他跟村里谁谁家的孩子比;村里的闲言碎语也特别多,说他“在外面混得不好,还死要面子活受”老王为了堵住悠悠众口,为了不让家里人失望,就得不断地“据里力争”——跟爸妈解释广州的规矩跟老家不一样,跟村里人吹嘘自己的生意多么多么大你说他累不累他明明在广州累得跟狗一样,回家还得扮演一个“成功人士”,结果两边都不得安宁有一次,他实在绷不住了,喝多了跟爸妈大吼一声:“我在外面拼命干活,不是为了你们,是为了我自己你们能不能别总看轻我” 那次之后,老王沉默了很久我知道,他心里那个苦啊,比谁都难受他不是不想认怂,而是觉得认怂了,就真的“里外不是人”了,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
老王的故事,其实就是很多“据里力争”者的缩影他们争斗的,不仅仅是外界的评价,更是内心的尊严和自我价值的确认他们不想被贴上“失败者”、“没出息”的标签,哪怕这种标签是别人强加的,甚至是自己内心深处也不愿意接受的他们宁愿选择一条更艰难的路,也要据理力争,证明自己“还行”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自我效能感”,就是一个人对自己能否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心对于“里外不是人”的人来说,这种自我效能感往往在“里”和“外”之间受到严重挑战他们在“里”可能因为家庭背景、亲人的期望而感到压力,觉得自己必须达到某个标准;在“外”又可能因为社会竞争、同事比较而感到焦虑,觉得自己必须不断进步这种双重压力,让他们很难建立起稳定的自我效能感为了维持这种脆弱的自我效能感,他们不得不“据里力争”,试图在两个世界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证明自己“不是废物”
但现实往往很骨感很多时候,“据里力争”并不能改变外界的看法,反而让自己更加疲惫这时候,他们感受到的,就是深深的无力感和绝望就像老王,他拼尽全力据理力争,结果呢家里人还是不理解,村里人还是看不起他累死累活,却依然觉得自己是个“里外不是人”这种状态,真的太残酷了
三、无奈的选择:当“据里力争”变成一种生存策略
前面说了,“据里力争”很多时候是一种不甘心的表现但很多时候,它又不仅仅是不甘心那么简单,而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一种为了生存下去而不得不采取的生存策略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很多时候,“里外不是人”的困境,并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社会结构、文化传统、人际关系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个体能做的,往往有限
我有个表弟,情况就比老王和老林更复杂一些他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北京工作在北京那边,他努力上进,加班加点,好不容易混到了一个部门主管的位置但问题是,他老家是农村的,父母身体不好,还有一个弟弟正在上高中,需要钱表弟在北京赚的钱,大部分都寄回老家了可在北京这边,他又是同事眼中的“拼命三郎”,是领导眼中的“得力”他需要在北京立足,需要养家,需要证明自己的能力他必须“据里力争”——在北京,他得拼命工作,争取升职加薪;在老家,他得逢年过节回去看看,给父母买点东西,给弟弟交学费有时候,他甚至需要为了在北京争取一个项目,而在老家那边“打圆场”,处理一些他不情愿甚至觉得不合理的事情
有一次,表弟的一个亲戚在北京做生意失败,欠了一屁股债表弟老家那边的人都知道了,纷纷来借债,说“你表弟在北京是大厂主管,肯定有钱”表弟在北京这边压力已经很大了,哪还有钱帮亲戚还债但他又不能直接拒绝,因为在家那边,如果他不帮忙,就等于“无情无义”,会被大家戳脊梁骨结果呢,表弟两边受气,在北京这边,领导觉得他“管不好家里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