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来不想再写董璇和张维伊了,但是最近他们频繁霸榜,各色分析满天飞,让我在夹缝里有了一些关于人与人相处,关于亲密关心的新感悟,想借此和大家聊一聊,在一段关系里的「看见」和「被看见」。
这篇文章无意去评判董璇和张维伊个体的婚姻关系,也无意对任何人的选择和作为指三道四,只是通过《姐姐当家》节目展现出来的片段,通过一些行为路径去浅浅照见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董璇”和“张维伊”们,在这些可能性上,让大家能多一些选择的视角、余地和先见,如此而已。
董璇新婚丈夫张维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并非大奸大恶,却像根根细小的刺,一针针扎进观众的神经,一言以蔽之,我愿意总结为那是一种弥漫在日常缝隙里的“以自我中心”。

其实从第一期节目那场没完没了的付账开始,已经显示出端倪。
如果真想付账,大可以中途不声不响把账付掉,用餐过后大家丝滑转场。
如果真没有钱让兄弟代付那也应该和兄弟说好,不会引发后续的风波,也维护了自己大男子的面子。
可偏偏他又没有提前沟通,结果演变成了服务员把钱退给朋友,张维伊又迟迟付不出钱,董璇见状直接付款后,触动了张维伊敏感的神经,立马黑脸,不但要求服务员再次退款,由自己来付,还对着董璇一顿输出。
这时候明眼人都看出他是出于要面子,维护自己的尊严,才如此走形,可是,他有考虑过服务员频繁地折腾,有考虑过董璇的面子和正在录制节目对彼此的影响吗?
毕竟才新婚的丈夫就对着妻子公开黑脸,本来观众的温情期待瞬间被泼了一盆冷水。
如果不是出于节目效果故意设计的,那就只能说明这个人的眼里只顾得到自己,看不到其他人。更可能升级成为这种行为是自己眼中的“很man”“很有担当”。

董璇妈妈过生日,张维伊煞费苦心准备了一封亲笔信,这本该又是一出温情的重头戏。
结果一开篇就是“沉重暴击”,说自己“妈妈的账号永久冻结”,明明一句中规中矩的开场“妈,祝您生日快乐!”就可以的事儿,非要在人家生日提及自己的伤心事(母亲早逝),让现场气氛瞬间凝固。
董璇哽咽破防,岳母不知所措。
老人家过寿辰,忌讳提生死,这是基本的人情世故。
有些人因为凡事从“我”出发,即便是“你妈妈”生日,他还是首先想到“我妈妈”去世。
信的后半段更是大型网络梗堆砌现场,各种游戏术语,让董璇吐槽读不明白,董璇妈妈听的也是一愣一愣,在结尾只能是体面地“谢谢维伊”。
这封信,从头到尾更像是一场沉浸式的“自嗨”。
可是,这场活动原本是给岳母过生日,讨她开心,主角是岳母,那么,正常的行为出发点应该是从岳母出发, 她需要什么,怎么样能让她开心?
其实很简单,送祝福,表达晚辈的尊敬和关心,给岳母听得懂,感受得到的温暖。如此简单的事情,竟然被无视了。
这背后还隐藏着一个扎心的后续,本来是张维伊策划的活动,结果转眼他就因为“拍戏”匆匆离开,留下董璇独自带着8个老人。
如果单看这个“意外”,其实容易理解,毕竟都是职场人,总有身不由己的时候,演员这个行业剧组有召唤,那也是没办法的事。
可是,如果延展到董璇和张维伊的生育讨论上去看,又是别有一番滋味。


关于“孩子谁来带”的问题,董璇透露外婆年纪大了不能再帮着带娃之后,张维伊没有片刻犹豫地说那当然是他带啊,这个话当时那个语气和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简直太太太典了。
是完全不知道带孩子啥概念,不负责任地胡说八道。
可是在正常的讨论中,这是一个承诺啊!
可见,有些人对待承诺的儿戏。
承诺的对象是“他人”,承诺的行为人是“我”,轻易地抛弃承诺,也就是轻易地抛弃了他人,成全了“我”。


按照策划岳母生日会的逻辑,可以想象,到时候生完孩子就得说:“媳妇你看我也喂不了奶,在家也帮不上忙,现在有个工作机会我觉得应该把握住,你在家坐月子正好照顾孩子,要不咱俩都不赚钱,不如我去赚钱吧。”然后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把家庭和孩子甩给董璇,话术都给他准备好了。
关于要孩子这件事整个的逻辑,也再一次印证这种人“利己”的逻辑和“画饼”式障眼法。


节目里完全展现出一步步突破底线的过程。
一开始男方想结婚女方犹豫,男方就什么都可以答应,女方说对生孩子有顾虑,那就是“宝宝我们不生”。
等结婚之后再各种找理由劝生,什么为了增加创作灵感,什么世界上没有亲人,什么人生在世应该多些体验……
尤其女方本来是传统“幸福”家庭出来的,家长的想法也比较老派,比如妈妈节目里说男方是头婚肯定想要自己的孩子,自己女儿能生还是生。
这种思想就是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动摇着当事人的想法和决定。
这种层层递进地突破,现实中,尤其是在婚恋场景中,应该并不少见。
第一步,永远不可能是最后一步。



茉莉自己在出国留学前也被家人这样“为你好”地劝说过,当时28岁,有外人看上去不错的工作和晋升空间,家里人不想我辞职出国,就说要不先结了婚,结完婚再出去不是更稳定,要不回来过了30,不好找男朋友。
看上去也是一种逻辑,可是当时分手还没有找到新男友的我除了在大街上随便薅一个进礼堂怎么能保证很快结婚呢?不过是拖延之词,真的等到结了婚,又会说,不如先生了孩子,不然过几年岁数大了不好生,生了孩子又会说孩子这么小,不能没有妈妈在身边……
一件又一件,一退再退,把可以说走就走的青春实现变成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至今为止,坚持自己原本的决定,这仍然是我生命经历里浓墨重彩的一笔。
那一段经历带给我的不是物质生活的提升,而是精神层面更丰富的知识体系,更辽阔世界的生命体会和感悟,更有勇气做出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选择,更加愿意探索不设防不设限的生活可能性,还有一些超越言语的更幽微沉入血脉里的变化。
而我也真正切身地体会到,没有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还有就是,真正的“爱”和“为你好”只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先要站在当事人的需求和立场上去思考问题。
回到生育的话题上,张维伊的表达里核心主语是谁?是“我”。是“我”要体验,是“我”的人生要完整,是“我”的创作需要灵感,是“我”的想法改变了。

而作为亲密关系里另一半的董璇,即便是她作为生育主体,她的身体将承受什么?她的事业如何规划?她是否做好了再次成为母亲的准备?她的女儿小酒窝的感受会如何?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张维伊的陈述里,找不到一丝被看见的迹象。(如果不是剪辑问题的话)
从播出的四期节目看,董璇在节目里展现的,是极高的情绪稳定性和包容度。面对张维伊的言行,她大多选择了包容、打圆场和自我消化。
她的坚韧和承担,让人心疼。
这也是张维伊为什么会在网络上招骂的根本原因。
而张维伊的表现,却在反复提醒着亲密关系中最基础也最珍贵的东西——看见。
不是物理意义上的看见,而是心理和情感上的“看见”。
看见对方的付出并非理所当然,看见对方的疲惫需要分担,看见对方笑容背后的勉强,看见对方作为独立个体,有着和自己同等重要,甚至在某些时刻更需要优先被关照的需求和感受。
真正的爱和温暖,不在于惊天动地的誓言,而在于日复一日的“看见”与回应。
是在顾及自己面子的同时,瞥见伴侣的尴尬。
是在写生日信时,首先考虑收信人的心境和场合。
是在讨论生育时,将伴侣的身心置于和“自我体验”同等的位置上。
自私者的眼里,往往只装得下自己的剧本,而好的婚姻,需要双方都走出自我的独角戏,在生活的舞台上,真正凝视、看见并回应那个与自己携手并肩的伴侣。
当“张维伊”们还在自己的剧情里“自嗨”时,愿更多的“董璇”能被真正看见、回应和珍惜。
毕竟,婚姻的温暖,本就应该是彼此照亮、互相支撑的双向奔赴。
当目光落在哪里,爱,就在哪里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