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招呼读者并介绍文章背景
大家好啊今天咱们来聊一个网购时肯定遇到过,但可能不太懂背后真相的话题——《商家花钱买的优质评论揭秘那些隐藏在购物页面背后的真相》说实话,每次我点开购物网站想找点靠谱的购物参考时,看到那些完美得不像话的评论,心里总会犯嘀咕:”这真的是真实用户的体验吗”咱们平时刷淘宝、京东、拼多多的时候,有没有发现那些字数感人、细节满满、甚至带着九宫格美图的评论,看起来就像是为产品量身定做的广告没错,这背后很可能隐藏着一些我们不知道的操作
第一章 优质评论背后的商业逻辑
说实话,一开始我根本没意识到这事儿记得大概三年前,我正在为买电脑纠结,看到某款笔记本的评论区全是”神评”,要么是”用了半年还跟新的一样”,要么是”客服超nice,赠品超丰富”,再配上专业得不像话的拍照当时我还跟朋友说:”哇,这卖家太用心了,难怪销量这么高”直到有一天,我在一个行业论坛上看到一篇分析文章,才惊觉自己可能被”忽悠”了
原来啊,商家花钱买评论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了这背后其实是个很简单的商业逻辑:在信息的时代,消费者越来越依赖其他用户的真实评价来做购买决策根据2022年艾瑞咨询的一份报告,超过70%的消费者会在购买前查看产品评论,其中85%的人会被”五星好评”影响购买意愿这就好比在菜市场,如果一家店门口全是差评,你敢进去买吗肯定不敢啊
商家们看准了这个心理,就开始了”评论工程”他们可能会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获取”优质评论”:一是直接给钱,让用户写好评;二是通过”好评返现”活动,鼓励用户写长评、带图评;三是找专门的”水军团队”批量生产评论我有个朋友做电商代运营的,就跟我说过,他们公司接过的最大一笔订单就是帮一个服装品牌刷了5000条”完美买家秀”,每条50块钱,总价25万
这种操作其实对整个电商生态都有害无益消费者保护FTC在2019年就发布过一份报告,指出超过30%的电商评论存在不同程度的虚假成分更严重的是,这种恶性竞争最终伤害的还是普通消费者我去年买过一个智能手环,开箱后发现有划痕,想找客服退换,结果客服以”七天无理由退货需保证商品完好”为由拒绝,理由是”根据您的购买记录,您对产品评价很高”我当时就懵了,这哪是客服啊,分明是”评论”
第二章 虚假评论的制造与识别技巧
说到这里,咱们就得聊聊这些虚假评论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其实手段挺无聊的,但确实很有效我之前在某个美妆论坛潜水时,无意间发现了一个”评论代写”的小群,群里几十号人专门帮商家写好评他们有各种模板,比如”收到货第二天就用了,效果立竿见影”、”物流超快,第二天就到了,包装完好无损”,甚至还有专门的”差评公关”团队,专门去删除不利的评论
这些评论通常都有一些明显的特征,咱们平时购物时多留意下:第一,评论过于完美,要么是”神评”,要么是”超长篇感人故事”,要么是”专业测评报告”,但细节却漏洞百出比如有人写”用了产品三天,皮肤就变得像婴儿一样光滑”,这明显不符合常理啊第二,评论时间集中,很多评论都是在同一天或同一周发布的,一看就是批量操作第三,评论者几乎不互动,要么不回复追评,要么只回复商家发来的模板回复,完全没有真实用户的交流痕迹
我有个特别典型的例子前年我在京东买了个扫地机器人,开箱后发现机器有异响,想找售后,结果发现好评率高达99%我点进去看,前200条评论全是”好评如潮”,而且很多都是”匿名用户”发的,连个头像都没有我随机点了几条,发现内容大同小异,什么”用了半年还跟新的一样”、”扫地效果超好,毛发一根不剩”,甚至还有人说”赠品超丰富,客服态度超好”我当时就笑了,哪有这么好的事儿啊
后来我特意去查了京东的评论规则,发现京东其实有专门的机制来识别虚假评论,比如检测IP地址是否集中、评论内容是否重复、用户是否参与过其他虚假评论行为等但说实话,这些机制对普通消费者来说形同虚设咱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多看一些真实用户的评价,特别是那些带图评、追评的,通常这些评论的可信度会高很多
第三章 虚假评论对消费者和电商生态的影响
虚假评论的危害,绝不仅仅是让消费者多花了冤枉钱那么简单它对整个电商生态都有严重的作用咱们先来看看对消费者的影响我有个表弟,去年买了个吹风机,看到评论全是”风力强劲,噪音小,发丝柔顺”,结果收到货后发现噪音巨大,吹完头发还打结他去找客服,结果客服以”评价很高,建议您多参考其他用户评价”为由拒绝退换你说这合理吗不合理啊
更可怕的是,虚假评论还可能涉及欺诈我之前看到过一个案例,一个卖假货的商家,通过大量虚假好评和低价促销,骗取了很多消费者的信任,结果等消费者付款后,发现收到的根本不是自己想要的商品这种情况下,消费者非常困难,因为商家早就跑路了有个叫”Better Business Bureau”的,每年都会收到大量关于虚假评论的投诉,他们统计发现,收到过虚假评论的商家,其欺诈行为发生率比其他商家高出37%
对电商生态的影响同样严重一个充斥着虚假评论的平台,最终会失去用户的信任我有个做电商的朋友,就跟我说过,他们公司所在的市场,因为大量商家刷好评,导致整个平台的评价体系变得混乱,很多真实用户的评价都被淹没在”水军评论”中结果呢用户开始不信任这个平台,转而去了其他评价更透明的平台最终,这些商家不仅没赚到钱,反而还亏了本你说这冤不冤
第四章 如何避免被虚假评论”忽悠”
第一,多看追评和回复那些认真回答其他用户问题的评论,通常更可信比如有人问”这个产品会不会过敏”,如果商家能详细解释成分,而不是简单回复”不影响”,那这个评论的可信度就高很多
第二,关注评论的细节那些描述过于夸张、细节不实的评论,基本可以判定为虚假比如有人写”用了产品三天,皮肤就变得像婴儿一样光滑”,这种说法明显不符合科学常识,肯定是在吹牛
第三,查看评论者的购买记录如果一个用户只评论了这个商家一个产品,或者评论时间过于集中,那这个评论的可信度就值得怀疑我有个习惯,每次看到特别完美的评论,都会去查一下评论者的购买记录,看看这个用户是不是”专业水军”
第四,参考专业测评对于一些价格较高的产品,比如手机、电脑等,我更倾向于参考一些专业媒体的测评,而不是普通用户的评论因为专业测评通常更客观、更专业,能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第五,自己多体验最好的方法还是自己多体验比如买衣服,可以多看看不同用户的买家秀,对比一下;买电子产品,可以先看看测评视频,再决定买不买我有个习惯,每次买电子产品前,都会在B站上搜相关的测评视频,看完后再决定买不买
第五章 电商平台和监管机构的应对措施
既然虚假评论这么害人,那电商平台和监管机构是怎么应对的呢其实,这些机构也在不断加强对虚假评论的打击力度以京东为例,他们推出了”评论质检员”系统,专门检测虚假评论这个系统可以识别出那些通过同一IP地址、同一手机号、同一账户等手段发布的虚假评论,然后进行人工审核
淘宝和天猫也在不断改进自己的评价体系比如淘宝推出了”追评必看”功能,让商家必须认真回复用户的追评,否则评价会被隐藏天猫则推出了”评价真实度检测系统”,通过分析评论的语言风格、用词习惯等,来判断评论是否真实
监管机构同样在行动我之前提到过FTC的报告,这份报告就促使通过了《消费者评论公平法》,规定商家不得通过金钱、回扣等方式诱导用户发布虚假评论我国也在加强对电商评论的监管,比如《电子商务法》就明确规定,商家不得对消费者进行侮辱、,不得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
但说实话,这些措施的效果有限因为监管成本高、取证难,很多商家依然在铤而走险我有个朋友做电商的,就跟我说过,他们公司所在的市场,虽然平台和监管机构都在打击虚假评论,但效果并不明显因为这些商家通常会采取更隐蔽的手段,比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