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连续发生两起针对未成年人的电信诈骗案件,受害者均因轻信冒充公安机关工作人员的诈骗分子而遭受财产损失。
2025年8月20日,灰山港镇一名学生使用其奶奶手机在快手APP收到陌生好友申请。对方自称公安民警,通过视频出示伪造警官证,声称该学生涉嫌违法犯罪需配合核查,诱导其下载屏幕共享软件并泄露奶奶的身份信息及短信验证码,导致账户被扣款9480元。
8月24日,牛田镇一名学生在快手平台点击领取虚假游戏皮肤广告后,被自称公安机关工作人员的陌生人添加好友。对方以“冻结家庭银行账户”及“上门找麻烦”威胁,诱骗该学生操作其母亲手机,泄露个人信息及验证码,造成微信与银行账户内12000余元被骗。
案件深度剖析
01
利用未成年人防范意识薄弱
犯罪分子将目标瞄准未成年人,这些涉事未成年人对网络风险的认知不足,容易轻信陌生人的话语,在面对自称公安民警或其他权威身份的诈骗分子时,难以辨别真伪,心理上容易产生恐慌,从而按照诈骗分子的要求进行操作。
02
借助社交平台和热门游戏设陷阱
两起案件都发生在热门社交软件平台,一则通过陌生好友申请,一则利用热门游戏送皮肤的虚假广告吸引未成年人。社交平台和热门游戏用户众多,尤其是未成年人参与度高,诈骗分子借此广泛撒网,寻找作案目标。
03
以公权力威慑和利益诱惑为手段
诈骗分子冒充公安民警,利用未成年人对法律和公权力的敬畏心理,声称其涉嫌违法犯罪或要冻结账户等,制造恐慌氛围;同时,以送游戏皮肤等利益为诱饵,降低未成年人的警惕性,诱使他们一步步走入诈骗圈套。
04
通过屏幕共享和获取验证码转移资金
一旦取得受害者信任,诈骗分子就诱导其下载会议共享APP并开启屏幕共享,从而能够实时掌握受害者的操作信息,再骗取验证码,顺利将资金转走,整个过程迅速且隐蔽。
防范措施
1
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教育
家长和学校要承担起教育责任,定期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活动,向未成年人普及网络诈骗的常见手段和防范方法,教导他们不要随意添加陌生人为好友,不轻易相信网络上的陌生人信息,尤其是涉及金钱、身份信息等重要内容。
2
家长做好手机和账户管理
家长应妥善保管好自己的手机和各类账户信息,设置强密码并定期更换。同时,对未成年人使用手机的行为进行监管,设置青少年模式,限制其使用的APP和上网时间,避免他们接触到不良信息和潜在的诈骗风险。
3
提高警惕,不轻易相信陌生人身份
无论是在现实生活还是网络世界,遇到自称是公安、银行等机构工作人员的陌生人,要求进行涉及钱财或个人信息操作的,务必通过官方渠道进行核实。比如拨打正规的报警电话、银行客服电话等,不要直接回拨对方提供的号码,以防被转接到诈骗分子设置的虚假客服处。
4
拒绝点击不明链接和下载未知APP
告诫未成年人切勿点击来自陌生人的链接,特别是那些声称可以领取游戏皮肤、奖品等的链接,这些很可能是诈骗分子设置的陷阱,点击后可能会导致手机被植入病毒,泄露个人信息。对于来路不明的APP,坚决不要下载安装,避免被恶意软件窃取信息。
5
谨慎使用屏幕共享功能
向群众强调屏幕共享功能存在的风险,除非是在与信任的人进行工作协助等必要场景下,不要随意开启屏幕共享。如果不慎开启,在操作涉及个人隐私和财产信息时务必格外小心,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停止共享并检查账户安全。
6
及时报警和挂失账户
如果遭遇诈骗,要第一时间拨打110报警电话,向警方详细说明被骗经过和相关信息。同时,尽快联系银行,挂失相关账户,冻结资金,以减少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