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我的故事世界:《归途》—— 一段关于家与远方的旅程
《归途》这个主题,源于每年春节前后的亲身经历当远在他乡的我们,听着家乡的钟声渐渐远去,却发现自己依然在拥挤的火车、汽车或轮船上,朝着家的方向前进这一路,充满了疲惫、期待、思念和无奈我们为什么要坚持回到家乡过年这条路到底有多长沿途又有哪些故事在等待着我们这就是我想和大家一起探讨的
在接下来的章节里,我会从六个不同的角度,详细讲述《归途》这个主题我会分享我的亲身经历,引用其他游子的故事,结合心理学、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希望能让更多人理解这份”回家”的执念文章结束后,我还特别准备了一个”相关问题的解答”板块,针对大家可能关心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希望我们都能找到对”家”和”归途”新的理解
第一章:归途的定义——为什么我们称之为”归途”
每次踏上回家的路,我都会反复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称之为”归途”这个词里到底包含了哪些深层的含义
“归途”这两个字,对我来说,不仅仅是指从A点到B点的物理移动它是一种心理上的回归,一种情感上的归属当我们说”踏上归途”时,我们其实在说:”我正在回到那个让我感到安全、被接纳、被爱的地方”这种定义,远比简单的”回家之路”要丰富得多
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用”差序格局”来描述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每个人都是中心,以自己为圆心,根据亲疏远近,画出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圈家,就是这个网络的最核心部分,是所有关系的起点和归宿”归途”对我们人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个物理上的回归,更是一个心理上的确认,确认自己在这个社会网络中的位置,确认自己与核心家庭的联系
我有一个朋友,大学毕业后就留在了北京打拼每年春节,他都会说:”我正在踏上归途”但仔细问他到底要回到哪里,他却说不清后来我才知道,他的”家”不仅仅是他父母居住的小城,还包括他在那里长大的外婆家、小学同学的家、中学老师家…这些地方共同构成了他的”家”的概念这就是”归途”的复杂性——它可能指向一个具体的地理坐标,也可能指向一个抽象的情感空间
心理学上的”依恋理论”也为我们理解”归途”提供了新的视角根据这个理论,人的一生都需要与重要他人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对于人来说,这个重要他人往往就是父母”归途”对我们来说,就是回到那个能给我们安全感的地方,重新确认这种依恋关系就像我每次回家,最期待的就是晚上躺在听父母的声音,哪怕只是电视的声音,也能让我感到无比安心
第二章:归途的艰辛——漫漫长路上的身心考验
“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笔下的归途似乎轻快无比但现实中的归途,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都是一场身心考验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交通工具虽然发达了,但归途的艰辛却丝毫不减,甚至有加重的趋势
我每年春节都要经历一次”春运大作战”去年,为了抢到一张回家的火车票,我提前半个月就开始关注购票信息,准备了三套抢票方案结果呢第一套方案系统显示没票,第二套方案被抢购一空,第三套方案虽然抢到了,但需要在中途换乘三次,并且要在凌晨一点下火车,然后在冰天雪地里走四十分钟才能到达住处你说,这叫回家吗这分明是在受
这种现象,在人口学上被称为”春运潮”社科院的一项研究表明,每年春运期间,全国有超过3亿人流动,这个数字相当于整个的人口总数这么多人同时流动,自然会带来各种问题拥挤的交通工具、高昂的票价、不规律的作息、寒冷的天气…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就构成了归途的艰辛
但更令人心酸的是,我们往往还要忍受各种不愉快的人际关系在拥挤的火车上,人们不得不忍受别人的咳嗽、打喷嚏、喧哗甚至外放的音乐有时候,为了抢一个靠窗的位置,还要忍受别人的推搡和指责这些经历,让本就疲惫的归途变得更加难熬
归途的艰辛也有它的意义就像我那位在工厂打工的表弟说的:”每年春运那么辛苦,但只要想到能回家过年,就什么都不怕了”这种甘愿受苦的精神,正是人对家的执着体现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指出,传统文化中”家国同构”的观念,使得”家”不仅仅是生活的场所,更是和社会的单位回家过年不仅仅是一种个人需求,更是一种社会责任
心理学上的”习得性无助”理论也能解释这种现象当我们反复经历归途的艰辛,却依然无法改变现状时,我们可能会产生习得性无助的感觉但奇怪的是,大多数游子并不会因此放弃回家,反而会年复一年地坚持这表明,回家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更深层次的需求,足以克服习得性无助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三章:归途的期待——为什么我们如此执着于回家
每次踏上归途,我都会有种奇妙的感觉:明明知道路上会辛苦,却依然充满期待这种期待,究竟从何而来为什么我们如此执着于回家
从心理学角度看,这种期待源于”心理契约”的概念我们与家庭之间,存在着一种无形的心理契约:无论我们身在何方,家都会是我们的港湾;无论我们经历什么,家都会给予我们支持和理解这种契约,就像一根无形的线,将我们与家紧密相连当我们踏上归途时,我们其实是在履行自己的那半份契约——我要回家,看看你们,确认我们的关系依然牢固
社会学家阿帕杜莱提出的”全球文化流”理论,也能解释我们的归途期待在这个理论中,阿帕杜莱认为,尽管全球化带来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但人们依然会坚守某些核心的文化认同对人来说,这个核心文化认同就是”家”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回家过年的愿望都会像文化基因一样代代相传
我有一个朋友,在留学十年,取得了很高的学术成就但每年春节,他都会说:”我最期待的就是回家过年”有一次,我问他为什么这么执着,他说:”在,我可能比任何人都优秀,但只有在家,我才是最被需要的”这句话让我深受触动它表明,回家过年的期待,不仅仅是对物质享受的渴望,更是对情感确认的需要
从社会学角度看,这种期待还与”孝道文化”有关传统文化中,孝道是极为重要的价值观虽然现代社会对孝道的理解有所变化,但回家过年仍然被视为最重要的孝行之一就像《礼记》中所说:”父母在,不远游”虽然这句话在今天可能不完全适用,但它反映了文化中对”家”的重视
随着时代的发展,归途的期待也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追求个性化的过年方式,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家庭聚会这种变化,反映了代际之间的文化差异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回家过年的本质——确认与家庭的情感联系——始终没有改变
第四章:归途的变迁——现代科技如何改变我们的回家之路
如果说十年前回家,我们还主要依靠传统的交通工具,那么现在,科技的发展已经彻底改变了我们的归途体验高铁、飞机、互联网…这些现代科技,让回家之路变得更加便捷,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思考
我小时候回家,总是要坐上几十个小时的绿皮火车那时候,车厢里挤满了人,空气混浊,厕所也总是有人排队但现在不同了,我们有了高铁,几个小时就能到达大部分城市高铁的舒适性和速度,让归途的体验大大改善
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比如,现在很多人选择自驾回家虽然自驾看起来自由灵活,但实际上却增加了旅途的风险我有一个朋友,去年自驾回家,在高速公路上遇到了大雾,差点发生他说,那几天他既兴奋又害怕,兴奋的是自己可以掌控行程,害怕的是路上可能发生的不测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科技改变归途也反映了”流动性”的增加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需要离开家乡工作,导致人口流动规模不断扩大根据联合国数据,全球每年有超过1亿人成为国际移民,还有更多的人在国内流动这种流动性,使得”归途”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社会现象
科技改变归途还体现在购票方式的变革上以前,我们买火车票需要去火车站排队,现在可以通过手机APP、网站等多种渠道购票这种变化,既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也改变了春运的生态比如,铁路12306 APP的推出,虽然缓解了黄牛的空间,但也导致了抢票更加激烈
心理学上的”数字代际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