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个区域的背景粤港澳大湾区,简称”大湾区”,由香港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珠三角九市(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组成,总面积约5.6万平方公里,2019年末总人口已达7600多万。这个区域不仅是经济最活跃、创新最密集的区域之一,更是””方针下制度创新的重要试验田。2019年2月18日,、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标志着大湾区建设正式上升为战略。这个规划纲要提出了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计划到2022年基本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到2035年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1 大湾区:历史与机遇的交汇点
说起大湾区的发展历程,那可真是波澜壮阔。这个区域自古以来就是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南宋时期,广州就是世界级的大港口;明清时期,成为欧洲人进入内地的主要通道。近代以来,这里更是开放的前沿阵地。1979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拉开了开放的序幕;1985年,设立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1988年,设立珠海经济特区;1999年,回归祖国;2003年,香港回归。这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为今天的大湾区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那么,大湾区为什么能在今天迎来如此巨大的发展机遇呢?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支持力度空前
正如前面提到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印发,为大湾区建设提供了顶层设计和保障。这个纲要提出了”9+2″城市群协同发展、创新驱动发展、宜居宜业宜游等三大战略目标,以及72项具体行动方案。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金融开放、科技创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方面的重大举措。比如,允许香港和在金融、教育、等领域开展更紧密的合作;建设世界级机场群和港口群;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等。
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大湾区地处南海之滨,东临太平洋,西接东南亚,北靠珠江三角洲,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桥梁。这里不仅拥有香港、两个国际化大都市,还有广州、深圳两个超大城市,以及众多充满活力的中小城市。这种”核心+外围”的城市格局,既有利于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又有利于形成区域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人才资源富集
大湾区是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区域之一,拥有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以及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众多国内顶尖高校。这些高校不仅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还了大量科研机构和创新团队。据统计,大湾区每万人拥有研发人员数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5倍,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全国的30%以上。这种人才优势,为大湾区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2 创新驱动: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如果说大湾区建设有三大引擎,那么创新就是其中最强劲的一个。在大湾区,创新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符号。这里汇聚了全球最顶尖的科研机构、最优秀的人才和最活跃的创业氛围。我最近去深圳调研的时候,就被那里的创新活力深深震撼了。
深圳,这个只有40多年历史的年轻城市,已经成为全球知名的创新创业之都。这里不仅有华为、腾讯、大疆等世界级科技企业,还有数以万计的初创公司和创新团队。据深圳市科技创新局的数据,2019年深圳的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大都市前列,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这种创新实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得益于深圳独特的创新生态。
我认为,深圳的创新成功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的因素
的大力支持
深圳市始终把创新放在发展的核心位置,每年投入大量资金支持科技创新。比如,设立”深圳创新人才奖”,对有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给予重奖;建设”深圳云实验室”,支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计划”,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等。这些举措,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资金保障。
企业家的冒险精神
深圳有一大批敢闯敢试的企业家,他们不满足于现状,总是追求突破和创新。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在创办华为的时候,就立下”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的理念,带领华为从一家小型代理商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通信设备供应商。腾讯创始人马化腾也是一个创新典范。他在创立腾讯的时候,就敏锐地抓住了互联网发展的机遇,将腾讯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社交平台之一。
人才的集聚效应
深圳不仅吸引了大量国内顶尖人才,还吸引了全球最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比如,中科院院士、奖获得者屠呦呦就曾在深圳南方科技大学担任教授;华为的员工中,有超过1/3拥有硕士以上学历。这种人才的集聚,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除了深圳,香港和在大湾区的创新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高地,拥有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以及大量的科研机构和创新团队。近年来,香港大力发展科技产业,设立了”科技创业券”计划,支持科技企业创新发展;建设了”香港创新园”,为科技企业提供孵化服务。虽然面积不大,但在中医、特色金融等领域有着独特的创新优势。比如,大学的中葡研究院,在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金融学院,则在特色金融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3 文化交融: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是一个经济区域,更是一个文化交融的区域。这里汇聚了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岭南文化、海洋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形成了独特的”大湾区文化”。这种文化交融,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为大湾区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我认为,大湾区文化的核心是包容与创新。这里的居民来自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但他们都能够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共同发展。这种包容性,为大湾区的文化创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以香港为例,作为国际大都市,香港拥有非常多元的文化。这里有传统的文化,也有西方文化;有现代的都市文化,也有传统的乡村文化。这种文化的多样性,不仅丰富了香的精神生活,也为香港的文化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比如,香港的电影产业,就是融合了传统文化和西方电影艺术的成功典范;香港的美食文化,也是饮食文化和西方饮食文化的完美结合。
再以为例,作为历史悠久的国际化城市,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这里有传统的文化,也有葡萄牙文化;有佛教文化,也有教文化。这种文化的交融,不仅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生活方式,也促进了的文化创新。比如,的”妈阁文化”,就是文化和葡萄牙文化的完美结合;的”节”,则是传统节日和现代节庆活动的创新融合。
在大湾区,文化交融不仅体现在城市文化上,也体现在乡村文化上。比如,在珠江口西岸的江门市,有着”侨都”的美誉。这里不仅是侨乡的典型代表,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江门市近年来大力发展侨乡文化,建设了”侨都文化体验馆”,举办了”世界侨乡文化月”等活动,促进了文化和海外文化的交流融合。
4 绿色发展: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湾区
在大湾区建设过程中,绿色发展始终是一个重要主题。这里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也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挑战。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大湾区建设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我认为,大湾区的绿色发展,应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建共享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大湾区地处珠江三角洲,是的生态敏感区。这里不仅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也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前提。近年来,大湾区加大了生态保护力度,建设了众多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实施了”绿美湾区”工程,大力推进生态修复和生态补偿。比如,广州市提出了”蓝天保卫战”行动计划,通过控制工业污染、治理机动车尾气等措施,大幅改善了空气质量;深圳市提出了”城市森林”建设计划,通过建设公园、绿地、绿道等措施,大幅增加了城市绿化面积。
要发展绿色产业。绿色发展不仅体现在环境保护上,也体现在产业发展上。在大湾区,绿色产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深圳市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之一;珠海市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了众多海洋牧场和生态旅游区;江门市大力发展绿色家居产业,已经成为最大的绿色家居生产基地之一。
要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湾区。绿色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人们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在大湾区,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比如,广州市提出了”花城”建设目标,通过建设公园、绿地、花坛等措施,将广州打造成一座花园城市;深圳市提出了”公园城市”建设目标,通过建设公园、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