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zy比较级有两种用法 你知道吗?

第一章 懒惰的本质:不是意志力薄弱那么简单

说起”懒”,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意志力差”,觉得是个人不够坚强但我要告诉你,事情没那么简单我有个朋友小张,以前是出了名的”懒人”,连起床都困难可后来他尝试了冥想训练,居然把起床困难症给治好了这让我开始思考:懒到底是个啥玩意儿

从心理学角度看,”懒”其实是一种习得模式

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就指出,我们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到自我效能感(对自己能力的信念)的影响比如,如果你总觉得自己”就是懒”,每次尝试做点啥都半途而废,慢慢地你就真的会觉得自己懒我就是这样,以前学英语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结果就认定自己”英语就是学不好”,现在想想,这简直是个恶性循环

科学家的研究也发现,大脑中负责”奖励”的区域——前额叶皮层,在拖延和懒惰行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当我们面对困难任务时,大脑会本能地寻求即时满足,而不是把精力投入到需要长期努力的事情上这就像我以前总想刷短视频放松,而不是去写报告,因为看视频能立刻获得多巴胺的奖励,而写报告则需要持续努力才能得到回报

第二章 懒惰的进化心理学:远古祖先的”懒”智慧

你以为现代人”懒”是道德缺陷其实啊,从进化角度看,”懒”可能是个生存智慧你想想,远古人类要是整天埋头苦干,不懂得偷懒休息,那还怎么有精力去追猎、躲避野兽、繁衍后代呢

进化心理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里就提到,生物体的行为都是基因”为了生存和复制”而设计的对我们祖先来说,能省下的能量就用来思考更聪明的办法,而不是盲目地埋头苦干比如,与其拼命搬石头,不如想想能不能用杠杆原理这种”偷懒”思维,其实是在进化过程中被自然选择保留下来的生存策略

现代科学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2017年发表在《进化人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那些”懒人”往往更擅长创造性思维研究人员给被试者做两项任务:一是机械重复性工作,二是需要创新的任务结果发现,那些平时就喜欢”偷懒”的人,在创新任务上的表现反而更好这让我想起自己,平时就爱走捷径,结果在解决复杂问题时总能想到别人没想到的招数

不过话说回来,进化优势不等于现代社会的通行证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过度懒惰确实会带来问题关键在于找到平衡点——既要保留那种”懒得动脑筋”的创造性思维,又要克服那些纯粹浪费时间的懒惰习惯

第三章 懒惰的生理机制:大脑如何”偷懒”

说到这儿,我得跟大家揭秘一个关于大脑的秘密:我们的大脑天生就喜欢”偷懒”你想想看,思考需要消耗大量能量,大脑为了节能,会本能地寻找最省力的思维路径这就像我以前做决策时,总喜欢选最简单的选项,结果往往不是最优解

科学家发现,大脑中有一种叫做”默认模式网络”的系统,专门负责在休息时进行”内部思考”当我们面对复杂问题时,这个网络就会自动启动,让我们陷入沉思但有时候,这种”思考”其实是在找借口不行动我有个时候写论文就特别典型:明明已经列好了提纲,却总在某个细节上反复纠结,结果时间就白白流逝了

更神奇的是,大脑甚至会主动回避那些可能带来挑战的信息2019年《心理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当被试者被告知即将面对困难任务时,他们的大脑会自动启动”逃避模式”,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钝这解释了为什么我每次想到要减肥时,就特别容易走神——大脑在潜意识里就抗拒改变

不过啊,好消息是,我们可以通过训练来”驯服”这头”偷懒”的大脑比如正念冥想就能增强我们控制注意力的能力,让我们不容易被大脑的”偷懒”模式牵着鼻子走我最近就开始练习每天冥想10分钟,发现真的能减少那些没用的胡思乱想,做事效率都提高了呢

第四章 克服懒惰的实用策略:从”不想动”到”动起来”

聊了这么多关于”懒”的理论,现在终于到了最实用的部分——怎么才能从”懒得动”变成”动起来”别急,我这就掏心窝子分享几个亲测有效的策略

首先得搞明白,你”懒”的具体原因是什么是觉得任务太难还是缺乏动力或者是单纯地不想起床不同原因需要不同对策我有个朋友”懒”就懒在起床这件事上,后来他给自己买了智能闹钟,闹钟响时就用咖啡机自动煮咖啡,结果每天都能被香味唤醒,起床都变得容易多了

把大任务分解成小步骤我以前学吉他就犯这个错误,总想着要弹完整首曲子,结果每次都半途而废后来改成每天只练一个和弦,坚持了一个月,居然真的能弹出简单的歌了心理学家斯蒂芬·凯斯勒的”自我决定理论”也指出,当任务被分解成可管理的小步骤时,人们更容易坚持下去

再说说奖励机制我以前减肥就特别依赖这个,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奖励自己点好吃的当然啦,奖励最好是精神层面的,比如看场电影、买件小衣服,这样效果更持久不过要注意,奖励不能太频繁,否则容易产生依赖心理

最后得学会自我宽容我以前要是没完成计划,就特别自责,结果越自责越不想动现在明白了,偶尔的”破戒”很正常,关键是第二天能重新回到正轨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的研究表明,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更能接受挫折,也更容易坚持目标

第五章 懒惰的社会文化因素:为什么我们越来越”懒”

你以为”懒”只是个人问题其实啊,我们生活的社会环境也在推波助澜现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让我们越来越”懒”想想看,以前查资料要翻书、去图书馆,现在动动手指就能搜到答案;以前想聊天要打电话、见面说,现在微信一发就搞定

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智能手机的普及不仅改变了我们的沟通方式,还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模式那些经常使用智能手机的人,在需要深度思考的任务上表现更差,更容易陷入碎片化思考我以前写长文就特别痛苦,现在写东西总忍不住想刷个短视频,结果效率大打折扣

除了科技因素,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也让很多人选择”懒”作为应对方式我有个朋友在互联网公司工作,每天加班到深夜,周末只想躺着休息,他说这是”用懒来抵抗压力”虽然这种”懒”有合理性,但长期下去确实会让人失去活力

更有意思的是,现在”懒”居然成了一种时尚那些”极简”生活方式倡导者,提倡”把时间留给真正重要的事”,结果很多人把”懒”当成了生活态度我有个朋友就买了辆电动车,理由是”不想开车太累”,结果每天上班都慢悠悠的,迟到成了家常便饭

第六章 懒惰的积极面:如何把”懒”变成”智慧”

最后咱们来聊点反常识的话题——”懒”其实有积极的一面别急着反驳,听我慢慢道来你看那些成功人士,有几个是整天忙忙碌碌、分秒必争的很多顶尖企业家都懂得”懒”的艺术——他们不是真的懒,而是知道如何把时间花在刀刃上

创新家比尔·盖茨就特别擅长”懒”——他每天只工作6小时,但效率极高他曾在采访中说:”我每天只做4件最重要的事,其他都是别人可以代劳的”这就是典型的”懒”智慧——把精力集中在对结果最有影响的少数关键点上

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心流理论”也证实了”懒”的积极面当我们从事那些既有挑战性又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活动时,会进入”心流”状态,这种状态下效率最高而那些”懒人”,往往更擅长找到让自己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