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孝廉出名最讽刺的人:那个靠着假孝廉上位最后身败名裂的倒霉蛋

大家好啊,今天咱们要聊的这个话题,可以说是古代科举制度中一个特别讽刺又有点黑色幽默的故事。我给这篇文章取了个名字,就叫《那个靠着假孝廉最后身败名裂的倒霉蛋》。这可不是我瞎编的,这可是真事儿。话说在古代,孝廉是汉始实行的一种选官制度,简单说就是察举制的一种,就是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推荐有德行、有才能的人。而”孝廉”呢,就是察举制中最重要的科目之一,专门选拔孝顺父母、品行廉洁的人才。这听起来是不是特好?但问题就出在这儿,”孝廉”这俩字,听着挺美,可实际操作起来,尤其是到了后来,就变味儿了。咱们今天要说的这位主角,就是钻了这个空子,靠着一纸假的”孝廉”推荐,混上了厚禄,结果呢,最后身败名裂,落得个凄惨下场。这故事啊,不光讽刺,还特别能反映古代社会的某些阴暗面,想想都让人感慨万千。

第一章:那个靠假孝廉的倒霉蛋是谁

咱们先说说这位主角是谁。他叫王允,字子师,东汉末年著名的家、文学家。按理说,王允这个名字,听着就挺有文化,子师更是有气派的字。他本来是太原祁县(今山西太原)人,出身官宦世家,父亲王雄曾任太仆,是东汉末年一个挺有地位的人。王允从小就聪明过人,据说七岁就能作《凯风》诗,这首诗啊,是模仿《诗经》中《凯风》篇写的,表达了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光这点就够说明他从小就懂得孝顺父母了,这可是”孝廉”科最看重的品质之一啊。

王允的仕途一开始也挺顺利的。他二十多岁的时候,就因为才华出众被举为”孝廉”,进了太学学习。太学是当时最高学府,能进去学习的人,那都是非富即贵,或者至少是特别有才能的。在太学里,王允不仅学习刻苦,还特别会来事儿,很快就得到了汉灵帝的赏识。汉灵帝时期,外戚宦官专权,眼看就要乱成一锅粥了。王允虽然年轻,但眼光挺毒辣,他看到了这股危险的风向,开始暗中积蓄力量,准备要干一番大事业。

但是啊,好景不长。王允在里慢慢爬,到了黄巾爆发的时候,他已经是左中郎将了。这时候,他看到了一个机会——举荐自己的侄子王淑。王淑是谁呢?据说是个特别会拍马屁的人,没什么真本事,但特别会讨人喜欢。王允觉得,现在乱世,自己需要一个能说会道、能为自己冲锋陷阵的人,于是就把王淑也举荐为”孝廉”。

这里就出问题了。王淑这人,根本就不孝顺,也不廉洁,就是个典型的溜须拍马之辈。但王允为了自己的前途,硬是把他包装成了一个”孝廉”人才,送到了朝廷。这事儿一开始没被人发现,王允还暗自庆幸,觉得自己这招真高明。但没想到啊,纸终究包不住火,王淑在里没干多久,就因为被发现了。这下可好,王允的假孝廉被了,他也被牵连其中。

第二章:假孝廉背后的社会乱象

王允举荐假孝廉这事儿,看似是个人的道德问题,但实际上反映了东汉末年选官制度的严重弊端。咱们得知道,在汉代,孝廉是察举制中最重要的科目之一,每年各地都要向推荐”孝廉”人才。但到了东汉末年,这制度早就变了味儿。一方面,推荐的人越来越多,但真正有才能的人却越来越少;另一方面,推荐的过程越来越,很多为了自己的利益,会推荐一些会拍马屁、会送礼的人,而不是真正有才能的人。

咱们来看看当时的情况。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专权,眼看就要乱成一锅粥了。在这种情况下,选官制度就成了很多谋取私利的机会。他们通过各种手段,把一些没有真本事的人推荐到来,而真正有才能的人呢,反而可能因为不会拍马屁、不会送礼而被埋没。这就导致了里充斥着一批又一批无能之辈,而机器却越来越运转不灵。

王允举荐假孝廉这事儿,就是这种社会乱象的一个缩影。王允本来是个有才能的人,但他为了自己的前途,竟然会举荐一个明显不合适的侄子。这说明,在那种环境下,即使是像王允这样的聪明人,也可能被利益蒙蔽了双眼。更讽刺的是,王允举荐王淑的时候,还觉得自己这招特别高明,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这是在反映当时人们价值观的扭曲,道德到了什么程度啊。

咱们再来看看其他人的研究。比如著名的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中就提到,东汉末年的察举制早就变了味儿,很多为了自己的利益,会推荐一些会拍马屁、会送礼的人。他说:”自和帝即位后,外戚宦官专权,公私,多不依名实。”这话说的多直接啊。和帝就是汉灵帝的父亲,意思就是从汉和帝开始,的选官就越来越不靠谱了。

再比如,现代历史学家范晔在《后汉书》中也提到了类似的问题。范晔说:”汉末以来,公私,多不依名实,故有假孝廉之名,而无真孝廉之实。”范晔这句话,直接点明了王允举荐假孝廉这事儿的核心问题——选官制度已经严重,很多为了自己的利益,会搞各种名堂,把一些没有真本事的人包装成”孝廉”人才。

咱们再来看看实际案例。除了王允举荐假孝廉这事儿,东汉末年还有好多类似的例子。比如,当时的著名家、文学家蔡邕,就因为举荐了一个叫张俭的人而被牵连。张俭是个有才能的人,但蔡邕举荐他的时候,也是因为他会拍马屁、会送礼。结果呢,张俭后来因为被发现了,蔡邕也被牵连其中。这说明,在那种环境下,即使是像蔡邕这样的名士,也可能因为利益而做出错误的选择。

第三章:王允的悲剧命运

王允举荐假孝廉这事儿,虽然一开始没被人发现,但最终还是东窗事发。王允被后,他的生涯也就此终结。虽然他后来又试图重振旗鼓,但已经晚了。因为在他被之前,里已经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外戚宦官势力,王允这样的正直之士根本无法与之抗衡。

咱们来看看王允后来的遭遇。被后,王允被贬为太仆,不久后又转任为卫尉。卫尉是负责防务的高级,听起来挺风光,但实际上权力有限。王允在这个位置上并没有做出什么成绩,反而因为外戚宦官的排挤,很快就失去了实权。这时候,王允才意识到,自己当初为了前途所做的选择,已经让自己陷入了无法自拔的困境。

更讽刺的是,王允原本是个有才能、有抱负的人,他本来可以为做出更大的贡献,但因为他举荐假孝廉这事儿,他的生涯就此终结。这说明,在那种环境下,即使是像王允这样的聪明人,也可能因为利益而做出错误的选择,最终落得个悲剧下场。

咱们再来看看王允后来的结局。王允在失去实权后,就逐渐退出了舞台。他回到太原老家,过着隐居的生活。但即便如此,他仍然没有摆脱内心的痛苦。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吾本欲效命,今竟不能,深自恨也。”这话说的多痛心啊。意思就是,我本来想为效力,但现在却做不到,我真的很后悔。

王允的悲剧,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东汉末年的一个缩影。他本来是个有才能、有抱负的人,但因为他举荐假孝廉这事儿,他的生涯就此终结。这说明,在那种环境下,即使是像王允这样的聪明人,也可能因为利益而做出错误的选择,最终落得个悲剧下场。

咱们再来看看其他人的评价。比如著名的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中就评价王允说:”允清忠亮节,以身殉国。”这话说的多高啊。意思就是,王允这个人清廉正直,为了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陈寿同时也指出,王允”性矜高,自矜己德”,这说明王允这个人性格比较骄傲,自认为自己的道德很高。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王允的性格缺陷,这也是他最终悲剧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