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老来不知羞,就爱摆老资格的成因分析
要说这”摆老资格”的毛病,其实不光是老年人有,年轻人有时候也犯但老年人特别明显,我观察了好久,发现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
首先啊,这跟人的心理变化有关咱们都老了,身体不如从前,工作也没了,这时候特别需要通过一些方式来找回自己的价值感摆老资格就是一种方式,通过强调自己”曾经如何如何”,来获得别人的认可和尊重心理学上叫”自我价值保护”,人总想让自己感觉良好嘛
我认识一位老张,退休前是厂里的技术,天天在车间里指导工人退休后没事干,就天天去公园里,对着年轻的小朋友说:”我当年造的机器,你们现在都造不了”你看,这就是典型的自我价值保护他不是真的觉得年轻人造不了,而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没落伍
其次呢,社会环境也在起作用咱们这代人,很多都是”单位人”,习惯了上有老下小的等级观念到了年纪,就觉得自己天然就该是”老大哥”的角色,理应受到尊重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很多老同志根本没意识到这已经不合时宜了
我表舅就是这样,他以前是公司中层,退休后还总爱指挥我舅妈买菜我舅妈每次都忍着笑说:”您都退休了,还买不起菜啊”表舅就气得直瞪眼你说这多可笑,明明是退休生活,非得把自己当领导
再说了,很多老同志确实有点”倚老卖老”的传统基因我们小时候,谁家老人说句话,那都得听着现在社会变了,年轻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老一辈要是还坚持那种说教姿态,自然就容易碰壁
第二章:摆老资格的具体表现及其影响
第一种是”经验至上型”这类老同志总觉得自己吃的盐比年轻人吃的米还多,说的话都是真理我邻居老李就特别典型,年轻人跟他讨论育儿经,他非要说自己当年怎么带大三个孩子的,结果越说越离谱,最后把人家小姑娘说得都哭了
第二种是”道德裁判型”觉得自己年纪大,道德水平就高,总爱对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指手画脚我认识一位老王,天天在小区里说年轻人怎么不孝,怎么不节约,结果自己手机刷短视频刷到半夜,还嫌邻居吵
第三种是”权力炫耀型”有些老领导退休后,还保留着当领导时的派头,要求别人叫”X总”,坐上座我见过最夸张的是一位老,退休后天天去茶馆,让服务员叫””,结果把茶馆老板都惹毛了
这些行为的影响可不小首先啊,它会严重代际关系年轻人觉得老一辈不理解自己,老一辈觉得年轻人没礼貌,两边都憋屈我表哥就因为这事跟我表舅吵过架,表哥说:”您当年也年轻过,怎么就不理解我们现在的压力”表舅气得摔了茶杯
其次啊,这种态度会阻碍社会进步老年人本来是宝贵资源,他们的经验和智慧应该用来指导下一代,而不是用来教训下一代现在很多老同志明明有好的建议,却因为摆老资格而说不出口,多可惜啊
我认识一位老教授,退休后本可以指导很多年轻学者,但他总爱说”我当年早就研究过这个了”,结果年轻人觉得他自大,不愿意请教后来他气得把自己写的书都锁起来了,你说这多浪费人才
第三章:如何正确看待和应对”摆老资格”现象
面对”摆老资格”这事儿,咱们得辩证地看一方面,确实有些老同志表现得过分了,需要调整;另一方面,老年人有经验和智慧,应该得到尊重
首先啊,咱们年轻人得学会理解老年人毕竟经历过不同的时代,思维方式自然有差异有时候他们的建议虽然不中听,但出发点是好的我建议年轻人可以试试”换位思考”,想想自己老了会是什么状态
我朋友小王就做得不错他父亲是老工程师,总爱批评他工作太”新潮”小王就反过来跟父亲说:”您当年搞技术也追过时髦,现在不也适应新东西吗”父亲听了,反而开始认真听小王的建议了
其次啊,老同志也得与时俱进时代变了,观念得变不能总用老标准衡量新事物我邻居老赵就是个例子,他以前是老教师,退休后还坚持说手机是”电子玩具”,结果被孙子孙女教得团团转,现在可开心了
老同志可以主动学习新知识,比如学用智能手机,了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这样跟年轻人交流时,就不会总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了我认识一位老陈,退休后报了老年大学,学会了用电脑和微信,现在跟孙子孙女视频聊天,可有意思了
再说了,如果确实有人摆老资格过分了,咱们可以巧妙地应对比如用幽默化解,或者直接表明自己的看法我表妹就特别会处理这种事,她父亲总爱说”我年轻时…”,表妹就笑着打断:”那您继续啊,我洗耳恭听”然后自己玩自己的,既不伤和气,也表明了态度
第四章:摆老资格背后的社会心理分析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摆老资格”其实是多种心理因素交织的结果我结合了一些学者的观点,给大家详细分析分析
首先啊,这是”权威效应”的表现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更容易相信权威人士说的话老同志因为年龄大,在传统观念里就是权威,所以他们的”摆老资格”本质上是在利用这种权威效应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70%的人会无条件接受权威人士的指导,即使那些指导明显不合理
我父亲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他以前是工厂车间,退休后还总爱指挥我开车我说:”爸,这是高速公路,您当年开货车都没这么快的速度”他居然说:”我开过更快的”后来我查了资料,他当年开的是拖拉机,哪有资格比高速还快啊
其次啊,这是”怀旧情结”在作祟很多老同志到了年纪,特别怀念过去的日子,觉得那时候”什么都好”这种怀旧情结会让他们不自觉地用过去的标准来衡量现在,结果就容易”摆老资格”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发现,65岁以上的人,有70%的时间在回忆过去,而年轻人只有30%的时间回忆过去
我奶奶就特别爱说:”你们现在日子多好,我们那时候…”结果一说到晚上,就能说上两三个小时其实现在的生活条件确实比过去好多了,但总用过去的标准来比,肯定会有问题
再说了,这也是”社会认同”的需要人天生就需要被认同,老年人退休后社会联系减少,更需要通过强调自己的”资历”来获得认同加州大学的研究表明,退休后感到最孤独的老人,有85%会通过强调自己过去的成就来获得心理满足
我认识一位老周,退休前是公司委,退休后天天去老年大学,就为了跟老同事交流他说:”我现在就靠这些老同事了,他们懂我”你看,这就是典型的社会认同需求
第五章:摆老资格现象的文化根源和历史演变
要理解”摆老资格”这现象,还得从文化根源和历史演变来看咱们传统文化里,就特别强调”尊老”,这在很多情况下是好事,但有时候也会被滥用
先说”尊老”的传统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百善孝为先”的观念,确实培养了尊老的传统在农业社会,经验就是生产力,老年人就是经验的最大宝库所以古人特别尊敬老人,比如”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说法
我爷爷就是个宝贝他以前是老木匠,手艺特别好家里桌子板凳坏了,都找他修我们小时候,他做的木马、木枪,现在都是传这种传统,当然是值得继承的
但是啊,传统也得与时俱进现在社会变化太快了,很多过去的经验已经不适用了如果还死守着”老年人说的话都是对的”,那肯定会出问题我见过最夸张的是一位老奶奶,非说”坐月子不能吹风”,结果我表姐坐月子用空调,生了个健康宝宝,老奶奶气得跳脚
再说了,西方文化里其实也有”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