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成语的初生——植物之美
话说回来,”亭亭玉立”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哪里呢?其实啊,这得从《诗经》说起。在《诗经·郑风·有女同车》中就有”彼美孟姜,洵美且都”的句子,这里的”美”和”都”其实就隐含了亭亭玉立的意思。不过真正把”亭亭玉立”这个词用得明白的,还得是后来的《楚辞·九歌·湘夫人》:”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时不可兮苟得,聊逍遥兮容与。”这里的”鸟何萃兮蘋中”其实就暗示了植物的高大挺拔之美。
说到这儿,我得给大家科普一下,古人形容植物的时候,特别注重它们的形态美。就像咱们现在说的”树木葱郁””花草茂盛”,其实都是古人审美观的体现。在《山海经》里,就有很多关于植物形态的描述,比如”扶桑生两株,其树一株生十日,一株生十二月”,这种对植物形态的夸张描写,其实就反映了古人的一种审美追求——追求那种高大挺拔、生机勃勃的美。后来啊,这种审美观就慢慢转移到了人身上,尤其是女性。
第二章:从植物到——审美的转移
说到审美转移,这事儿其实挺有意思的。咱们都知道,在古代,女性被要求”三从四德”,尤其是”德言容功”,其中”容”就是指容貌、仪态。而”亭亭玉立”这个词,正好就符合了古代对女性仪态的要求。在《红楼梦》里,就有很多关于女性仪态的描写,比如形容林黛玉”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这不就是典型的”亭亭玉立”吗?
不过啊,这种审美的转移其实也有它的历史背景。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不发达,人们的审美观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的。就像咱们前面说的,最早”亭亭玉立”是形容植物的,那是因为植物的高大挺拔在古代是一种稀缺的美。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就逐渐从自然转向了人,尤其是女性。在《礼记·内则》里,就有”女子……姆教之絺縫,必由妇事”的记载,这说明在古代,女性就被要求具备一定的仪态美。
说到这儿,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在《世说新语》里,就记载了一个关于王羲之女儿的小故事:王羲之的小女儿长得非常漂亮,有一次她在庭院里玩耍,突然一阵风吹来,她的裙子被吹得飘了起来,露出了她的身体。王羲之看到了,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夸奖她说:”这孩子真是’亭亭玉立’啊。”这个故事说明,在晋代,”亭亭玉立”已经是一个形容女性体态美的常用词了。
第三章:审美标准的变化——从古至今
说到审美标准的变化,这事儿其实挺有意思的。在古代,女性被要求”秀外慧中”,尤其是体态要”婀娜”。但在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观就越来越多元化了。就像现在,咱们既有追求”骨感美”的,也有追求”曲线美”的,还有追求”健康美”的。这种审美标准的变化,其实也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人性的进步。
说到这儿,我想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在古代,像杨贵妃那样的之美才是最高级的审美标准。但在现代社会,像林青霞那样的”瘦削之美”反而更受欢迎。这种审美标准的变化,其实也跟咱们现在的生活环境有关。在古代,由于物质条件有限,人们更注重营养的补充,所以”之美”才成为最高级的审美标准。但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注重健康,所以”瘦削之美”反而更受欢迎。
说到这儿,我得给大家分享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古代,像《洛神赋》里的洛神那样”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体态才是最高级的审美标准。但在现代社会,像超模那样”瘦削而富有肌肉线条”的体态反而更受欢迎。这种审美标准的变化,其实也反映了人们审美观的多元化。在古代,人们追求的是那种”天然去雕饰”的美;但在现代社会,人们追求的是那种”雕琢而成”的美。
第四章:文化的影响——诗词中的审美
说到文化的影响,诗词的作用那可就大了去了。在古代,诗词是人们表达情感、传递思想的主要方式,所以诗词中的审美观也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审美标准。就像咱们前面说的,”亭亭玉立”这个词最早就是用来形容植物的,后来才慢慢演变成形容人的,这其中就受到了诗词的影响。
说到这儿,我想给大家分享几首关于”亭亭玉立”的诗词。比如李清照的《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虽然这首词里没有直接出现”亭亭玉立”这个词,但咱们可以从”花自飘零水自流”这句话中感受到那种植物的高大挺拔之美。
再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虽然这首词里也没有直接出现”亭亭玉立”这个词,但咱们可以从”起舞弄清影”这句话中感受到那种人的体态美。
再比如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虽然这首诗里也没有直接出现”亭亭玉立”这个词,但咱们可以从”郎骑竹马来”这句话中感受到那种人的活泼之美。这些诗词中的审美观,其实都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审美标准。
第五章:现代的传承——”亭亭玉立”的新意义
说到现代的传承,”亭亭玉立”这个词其实并没有过时,只是它的含义更加丰富了。在现代社会,”亭亭玉立”既可以形容女性的体态美,也可以形容男性的体态美;既可以形容人的外貌美,也可以形容人的气质美。这种多元化的含义,其实也反映了现代社会审美观的多元化。
说到这儿,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个现代的例子。在2019年的春晚上,舞蹈演员杨丽萍表演的《雀之灵》就充分展现了”亭亭玉立”的美。杨丽萍的舞蹈,那种轻盈、柔美、灵动的体态,简直就是”亭亭玉立”的最佳诠释。这种现代的传承,说明”亭亭玉立”这个词的生命力依然很强。
说到这儿,我得给大家补充一个有趣的现象。在现代社会,”亭亭玉立”这个词不仅用来形容人的体态美,还用来形容一些物品的美。比如,在形容一些高楼大厦的时候,人们也会用”亭亭玉立”这个词。比如,在形容上海中心大厦的时候,人们就会说:”上海中心大厦真是’亭亭玉立’啊。”这种现代的用法,说明”亭亭玉立”这个词的内涵已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第六章:审美背后的智慧——古人智慧的传承
说到审美背后的智慧,这事儿其实挺有意思的。古人在审美方面,那可是有着深刻的智慧。就像咱们前面说的,”亭亭玉立”这个词最早是形容植物的,后来才慢慢演变成形容人的,这其中就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美的观察和思考。
说到这儿,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个古人的审美智慧。在《庄子·逍遥游》里,就记载了一个关于”大鹏鸟”的故事:”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虽然这个故事里没有直接出现”亭亭玉立”这个词,但咱们可以从”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句话中感受到那种植物的高大挺拔之美。这种审美智慧,其实就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美的深刻理解。而这种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