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轻蔑的本质:鲁迅笔下轻蔑的三种表现形式
要说鲁迅笔下最让人无语的轻蔑,咱们得先搞明白这轻蔑到底是个啥玩意儿。在我看来,鲁迅笔下的轻蔑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对愚昧麻木的轻蔑,二是对虚伪势利的轻蔑,三是对精神胜利法的轻蔑。这三种轻蔑就像三把不同的刀,从不同角度切开了当时社会的病灶,让人读来既愤怒又无奈。
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里就刻画了阿Q那种典型的精神胜利法
阿Q被打了,他会想”儿子打老子”,觉得自己赢了;被人抢了东西,他会想”儿子要抢老子”,同样觉得自己占上风。这种自欺欺人的把戏,在鲁迅看来简直是不可理喻。他在《自序》里就说过:”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我想,这寂寞又非独我的。”鲁迅先生自己就深受这种病态心理的困扰,但他没有沉溺其中,反而用犀利的笔锋将其揭露出来,这种清醒和勇气,本身就体现了一种高级的轻蔑——对这种自欺欺人行为的彻底否定。
我特别记得鲁迅在《》里写华老栓夫妇用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
他们竟然真的相信人血能治病,这种愚昧简直让人无语。鲁迅通过夏瑜的视角,冷冷地观察着这些愚昧的民众,笔调里充满了那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轻蔑。但有意思的是,这种轻蔑又不是简单的鄙视,而是一种深沉的悲哀。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二集·”这也是生活”……》里就写道:”人的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你应该开亮一点,他却道:太亮了,刺眼得很。”这种调适性格,在鲁迅看来,正是轻蔑的温床——对真理的回避,对进步的抵触,最终导致的就是自我封闭和停滞不前。
二、轻蔑的社会根源:礼教与劣根性的交织
鲁迅为什么能如此精准地捕捉到这些轻蔑的表现呢?这背后其实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咱们得知道,鲁迅生活的年代,正是礼教和现代文明激烈碰撞的时期。一方面是几千年来形成的宗法制度、等级观念,另一方面是西业带来的新思想、新观念。这种剧烈的转型,必然会在身上留下深深的烙印。
我最近重读鲁迅的《朝花夕拾》,发现他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就提到了自己小时候对长妈妈的敬畏
这种敬畏其实就源于礼教的束缚。鲁迅后来在《野草·秋夜》里写道:”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种看似无厘头的句子,其实就讽刺了那种僵化的思维模式。鲁迅通过对这些生活细节的描写,其实是在揭示礼教对人的思维方式的
咱们再来看看劣根性这个因素
鲁迅在《呐喊·自序》里就自嘲自己是”铁屋子里的囚徒”。这个比喻太形象了——当时的就像一个铁屋子,里面的人要么昏睡,要么已经死了,而鲁迅作为”觉醒者”,却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走向这种绝望感,其实就源于他对劣根性的深刻认识。他在《热风·随感录四十一》里就写道:”古之君子,其流风遗韵,犹有可寻者;今之君子,其袭取陈言,居之不疑,而名之曰’文明'”。这种对虚伪知识分子的轻蔑,正是鲁迅对劣根性的一种批判。
有趣的是,很多学者对鲁迅的这种批判持有不同意见。比如钱理群先生在《周作人传》里就认为,鲁迅对性的批判过于激烈。钱理群说:”鲁迅对性的批判,往往带有一种精英色彩,忽视了普通民众的生存困境。”这种观点其实是有道理的,但咱们也得看到,鲁迅的批判并非毫无根据。他在《而已集·小杂感》里就写道:”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这段描写,其实就展现了鲁迅对当时社会嘈杂无序状态的轻蔑——这种混乱状态,根本无法让人静下心来思考。
三、轻蔑的艺术表现:反讽、白描与象征的运用
鲁迅在表现轻蔑时,特别擅长运用反讽、白描和象征。这些艺术手法看似平淡,实则蕴巨大的能量,让人读来又好气又好笑,又心疼又愤怒。咱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这些手法的运用。
反讽在鲁迅笔下简直是无处不在
比如在《阿Q正传》里,阿Q每次想”精神胜利”时,鲁迅都用一种近乎调侃的语气来描写。阿Q被赵太爷打,他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这种心理描写,在鲁迅看来就是最大的荒诞。他在《且介亭杂文末编·”这也是生活”……》里就写道:”他们其实是聪明人,只是太聪明了,反而不懂得怎样生活。”这种反讽,既是对阿Q的轻蔑,也是对当时整个社会的批判。
白描也是鲁迅常用的手法
他在《故乡》里写闰土的变化时,就用极其简练的笔触勾勒出这个人物的精神状态。鲁迅写道:”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这段描写看似平淡,实则蕴巨大的情感张力。鲁迅通过对闰土外貌的描写,其实是在暗示这个人物内心的变化——从活泼天真到麻木迟钝。这种白描手法,既真实又深刻,让人读来无端端地感到一阵心酸。
象征手法的运用更是鲁迅的一大特色
他在《》里用人血馒头这个象征物,就深刻地揭示了当时民众的愚昧和麻木。人血馒头在鲁迅看来,就像一个巨大的讽刺符号——人们竟然真的相信用人的血能治病,这种荒诞简直让人无语。他在《华盖集·忽然想到(五)》里就写道:”人的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你应该开亮一点,他却道:太亮了,刺眼得很。”这种调适性格,在鲁迅看来,正是轻蔑的温床——对真理的回避,对进步的抵触,最终导致的就是自我封闭和停滞不前。
四、轻蔑的时代意义: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鲁迅笔下的轻蔑,虽然写的是百年前的社会现象,但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咱们得知道,任何时代都有任何时代的病,鲁迅当年批判的劣根性,在今天依然存在,甚至变本加厉。
我最近看了一篇关于网络的文章,里面提到很多网友在网络上对他人进行肆无忌惮的攻击。这种现象,其实就跟鲁迅笔下的轻蔑如出一辙。网友们躲在屏幕后面,用各种的语言攻击他人,这种行为在鲁迅看来,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轻蔑——对他人苦难的漠视,对他人尊严的漠视。鲁迅在《而已集·小杂感》里就写道:”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这段话,放在今天依然适用——很多人根本不理解他人的痛苦,反而用轻蔑的态度来评价他人。
除了网络,今天的社会还存在很多轻蔑的现象。比如很多职场人士对下属的轻蔑,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轻蔑,很多伴侣之间的轻蔑。这些轻蔑,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本质上都是对他人尊严的漠视。鲁迅在《野草·秋夜》里写道:”在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