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那句让万人敬仰的至理名言,你绝对不能不知道!

一、郭子仪其人与”新收得人,须防内外”的背景

郭子仪,字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人,生于公元697年,卒于781年,享年85岁。他的一生,可以说就是一部大唐的兴衰史。从开元初年的小将,到安史之乱中的中流砥柱,再到后来权倾朝野却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郭子仪简直就是个活传奇。

咱们先说说这句话产生的背景。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叛军攻陷长安,唐玄宗带着杨贵妃等人逃往蜀地。就在这危急关头,郭子仪带着家眷从灵武投奔肃宗,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可以说,这时候的郭子仪,就是唐朝的救命稻草。

这时候的唐朝,已经乱成一锅粥。叛军占领了两个都城,北方大部分地区都落入叛军之手。而郭子仪呢,虽然刚刚到任,但很快就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他先是收复了河西、陇右地区,然后联合回纥军收复了长安和洛阳,为唐朝的复兴立下了汗马功劳。

你知道吗?就在郭子仪声望如日中天的时候,朝中却有人开始嫉妒他了。特别是那些原本就对新皇不满的,更是把郭子仪当成眼中钉。这时候,郭子仪就遇到了一个难题——如何处理那些归附唐朝的叛军将领。

咱们知道,安史之乱的时候,很多将领都是投降的。现在唐朝收复了失地,这些将领又想回到原来的阵营。这时候,郭子仪就提出了”新收得人,须防内外”的策略。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新归附的人,既要给他们信任,又要防止他们搞小动作。

二、”新收得人,须防内外”的深意解析

咱们今天要聊的核心,就是这句话的深意。”新收得人,须防内外”这八个字,看似简单,实则蕴含丰富的智慧。咱们一句一句来分析。

首先看”新收得人”。这里的”新收得人”,指的是那些刚刚归附唐朝的人。这些人可能曾经是叛军将领,也可能是其他势力的代表。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之前不属于唐朝的势力范围。

那么,为什么郭子仪要特别强调”新收得人”呢?因为这些人啊,心里面那可是七上八下。一方面,他们可能真心归顺唐朝,希望得到的信任和重用;另一方面,他们也可能还在观望,甚至暗中准备反水。

你想想,如果处理不当,这些”新收得人”搞不好就会成为唐朝的定时炸弹。郭子仪提出要”防内外”,就是要有防范意识。

“防内外”这三个字,更是点睛之笔。这里的”内”指的是这些人内心的想法,”外”指的是他们的实际行为。也就是说,既要观察他们的表面行为,又要揣摩他们的内心想法。

咱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比如说,有个叛军将领归顺了唐朝,表面上对毕恭毕敬,实际上却在暗中联络旧部,准备反水。这时候,如果只看表面,就会上当受骗;但如果能防备”内外”,就能提前察觉危险。

郭子仪这句话,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处理人际关系,尤其是处理那些有复杂背景的人,一定要全面考虑,既要看表面,又要看内心;既要防备他们的实际行为,又要防备他们的心理变化。

三、历史案例印证”新收得人,须防内外”的智慧

光说不练假把式,咱们来看看历史上的一些案例,看看”新收得人,须防内外”这句话是如何在实践中发挥作用的。

第一个例子,就是郭子仪自己处理安史之乱后归附唐朝的将领。当时,很多叛军将领都表示归顺,但郭子仪却采取了非常谨慎的态度。他一方面给予这些将领优厚的待遇,另一方面又暗中观察他们的动向。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处理安禄山部将李归仁。李归仁原本是安禄山的部将,但在安禄山死后,就表示愿意归顺唐朝。郭子仪虽然接受了他的归顺,但却对他非常提防。后来发现李归仁果然有异心,就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了更大的麻烦。

第二个例子,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朱元璋在元朝建立明朝的过程中,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很多元朝的将领都表示归顺,但朱元璋知道,这些人心里面那可是各有各的小算盘。

朱元璋的处理方法,跟郭子仪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一方面重用这些将领,另一方面又设置各种监督机制,防止他们搞小动作。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朱元璋对常遇春、蓝玉等人的处理。这些将领虽然为明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朱元璋还是担心他们会威胁到皇权,所以最终都找了个借口把他们杀了。

这些历史案例都说明,”新收得人,须防内外”这句话,不仅仅适用于唐朝,在任何时代都是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重要智慧。

四、”新收得人,须防内外”的现代启示

虽然咱们现在生活在和平年代,但”新收得人,须防内外”这句话,对我们处理人际关系、职场竞争等方面,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职场中,咱们经常会遇到新来的同事。这些人可能是跳槽过来的,也可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对于这些”新收得人”,咱们既要给予他们机会,又要保持警惕。

比如说,有个新来的同事,表面上对你毕恭毕敬,但实际上却在背后说你的坏话,甚至想抢你的工作。这时候,如果咱们只看表面,就会很容易上当受骗。

这时候咱们就要运用”新收得人,须防内外”的智慧。既要观察他们的实际行为,又要揣摩他们的内心想法。如果发现不对劲,就要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更大的损失。

在商业合作中,”新收得人,须防内外”这句话也很有用。咱们经常会遇到新的合作伙伴,但这些人可能并不是真心想跟咱们合作,而是想利用咱们。

比如说,有个商人想跟咱们合作,表面上对你非常客气,但实际上却在背后搞小动作,甚至想偷咱们的技术。这时候,如果咱们只看表面,就会很容易上当受骗。

这时候咱们也要运用”新收得人,须防内外”的智慧。既要观察他们的实际行为,又要揣摩他们的内心想法。如果发现不对劲,就要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更大的损失。

五、郭子仪处理”新收得人”的具体方法

那么,郭子仪具体是怎么处理”新收得人”的呢?他可不是简单粗暴地防备所有人,而是采取了一套非常巧妙的方法。

郭子仪非常重视对”新收得人”的考察。他会对这些人进行详细的调查,了解他们的背景、性格、能力等各方面的情况。只有经过仔细考察,他才会决定是否重用这些人。

比如说,有个叛军将领归顺了唐朝,郭子仪就会派人去调查他的过去,看看他是否真的想归顺。如果调查结果良好,他才会给予信任;如果发现有问题,他就会保持警惕。

郭子仪非常重视对”新收得人”的监督。他不会让这些人独揽大权,而是会设置各种监督机制,防止他们搞小动作。

比如说,他会让这些”新收得人”与自己一起工作,以便随时观察他们的动向。他也会让其他将领监视这些人,防止他们搞小动作。

郭子仪非常重视对”新收得人”的教育。他会对这些人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认识到归顺唐朝的好处,消除他们的疑虑。

比如说,他会给这些人讲唐朝的优惠政策,让他们感受到唐朝的诚意。他也会给这些人讲忠义之道,让他们认识到背叛的危害。

六、”新收得人,须防内外”的局限性

“新收得人,须防内外”这句话,也不是万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