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领悟: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
领悟,说白了就是明白事儿,但明白事儿容易吗?难,尤其是在这个什么都敢说的时代,真话越来越少,假话连篇。我有个朋友,前几年突然迷上了各种”大师”,天天听、看视频,说是什么”顿悟了”,结果呢不仅花了大钱,还把工作搞砸了,整个人变得神神叨叨的。这就是典型的没领悟,只是被那些花里胡哨的话忽悠了。
真正的领悟是什么?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比如最近很火的AI技术,很多人只看到它能写诗、能画画,觉得神奇得很,就是不知道这背后是数学、算法、大数据这些基础科学的支撑。我大学时的导师就经常教导我们:”不要只看表面,要深挖背后的原理”。他当年带我们做科研,就是从最基础的理论开始,一点点推导,最后才有了突破。这就是领悟的力量——不是,而是有自己的见解和判断。
心理学家荣格说过:”直到你意识到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才能成为你想成为的人。”这句话我感触特别深。年轻的时候,我总觉得自己什么都懂,看谁都不顺眼,结果呢到处碰壁。直到有一次大病,躺在动弹不得,才真正”领悟”到健康的重要性,也看清了自己的弱点。从那以后,我开始有意识地改变自己,慢慢地,人际关系好了,工作也顺利了。所以说,领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经历、需要反思、需要痛苦。
我们再看看历史人物苏格拉底。那个时代,雅典到处都是各种学说,什么唯心论,乱糟糟的。苏格拉底呢,他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提问引导别人思考,最后让人们在对话中自己”领悟”到真理。这种启发式教育,比直接灌输知识要有效得多。所以啊,领悟的本质,就是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不被外界的声音左右,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
二、明辨:在迷雾中看清方向
领悟了还不够,还得会明辨。啥叫明辨?就是能分假、善恶、好坏。现在这社会,真真假假,让人眼花缭乱。比如网上各种养生文章,有的说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碰;有的说这个是补品,那个是灵。到底该听谁的我奶奶就特别容易相信这些,结果把保健品吃了一堆,身体搞坏了。这就是不会明辨的后果。
明辨力不是天生的,是练出来的。我有个习惯,看到什么信息,特别是说得太好的,我一定去查证。比如前阵子有人说某种水果能抗癌,我立马上网搜了各种医学期刊,发现根本没什么权威研究支持。这时候我就知道,这又是营销号在炒作。这种能力,就是明辨力。
我特别欣赏一个历史人物,叫张衡。他是东汉时期的科学家,既是天文学家也是数学家。当时社会上有很多的说法,比如什么”天降祥瑞””神灵”,张衡都不信。他发明了地动仪,靠科学解释自然现象,而不是靠鬼神。这种不盲从的精神,正是明辨力的体现。后来他,也坚持用事实说话,不搞办公室,最后还被罢官了。但历史证明,他的做法是对的。
明辨力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认识自己的局限性。我们不可能什么都知道,这时候就需要参考别人的意见,但更要保持警惕。我有个朋友,特别固执,他说的话你都不能反驳,结果经常做出错误决定。后来我跟他聊,他说:”我觉得我这样很自信。”我说:”自信不等于固执,真正的自信是知道自己的不足。”他听后想了很久,后来开始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结果做事顺利多了。所以说,明辨也包括知道什么时候该听别人的,什么时候该坚持自己的。
三、笃行:让理想照进现实
领悟了,也明辨了,最后一步就是笃行。啥意思就是坚持做下去。很多人知道该怎么做,但就是做不到。我认识一个创业的朋友,当初项目计划书写得天花乱坠,融资也融到了,但真正开始做的时候,各种困难就来了。他天天抱怨,找各种借口,最后项目黄了。这就是典型的知道很多道理,但就是做不到。
笃行难,难就难在坚持。你看那些成功的人,哪个不是从失败中走过来的?马云第一次创业就失败了,但他没有放弃;马斯克第一次做的PayPal被收购,但他继续创业;还有我们的,研究杂交水稻失败了多少次数不清。正是这种坚持,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句话特别有道理。我们今天的行为,决定了我们的习惯;我们的习惯,决定了我们的性格;我们的性格,最终决定了我们的人生。所以啊,想要有非凡的人生,就必须从现在开始,坚持做正确的事。
我特别佩服一个人物,叫海伦·凯勒。她一岁半就失明失聪了,当时医生都说她没救了。但她的老师安妮·沙利文没有放弃,坚持教她用手语、用触摸认识世界。后来海伦不仅学会了多国语言,还成了著名作家和社会活动家。她说:”虽然世界充满苦难,但也充满克服苦难的故事。”这就是笃行的力量——不是被困难吓倒,而是把困难当作前进的动力。
笃行还有一个方面,就是知道自己的节奏。不是越快越好,而是要适合自己的步调。我有个朋友,特别着急,想快速成功,结果急功近利,很多事半途而废。后来我跟他聊,他说:”我觉得别人都比我快,我得拼命赶上。”我说:”成功不是比赛,不是看谁先到终点,而是看谁走得更远。”他听了之后开始调整心态,慢慢来,结果反而取得了好成绩。所以说,笃行不是盲目地赶,而是有策略地坚持。
四、三者关系:领悟明辨笃行的辩证统一
说了这么多,领悟、明辨、笃行这三者到底有什么关系呢?简单说,它们是一个整体,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就像一个三角形,每一边都是必要的,少了哪一边都不行。
先说领悟和明辨的关系。没有领悟,明辨就成了盲人摸象;没有明辨,领悟就成了空中楼阁。我有个朋友,经常说”我觉得应该这样”,但你说不出为什么,这就是领悟不够。另一个朋友,你说东他信西,你说南他信北,这就是明辨力差。所以啊,领悟是明辨的基础,明辨是领悟的检验。只有两者结合,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再说明辨和笃行的关系。光明辨不行动,那就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我认识一个人,特别会分析,什么事都能看得一清二楚,但就是不动手,结果最后什么都没做成。这就是明辨了但没笃行。相反,如果光行动不思考,那就是”盲目狂奔”,容易走路。我有个朋友,创业时就是凭着一股劲儿,结果亏了一大笔钱。后来他开始学习分析,做事更有策略了,生意才慢慢好起来。所以说,明辨是笃行的指南针,笃行是明辨的实践场。
最后说领悟、明辨和笃行的关系。领悟是起点,明辨是过程,笃行是终点。但它们又不是简单的线,而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就像学习开车,先要领悟交通规则(领悟),然后要在各种路况下判断(明辨),最后才能稳稳地开(笃行)。开得稳了,又会领悟到新的驾驶技巧,然后明辨更好路线,最后又开得更好。如此循环,不断提升。
历史上有很多例子说明这三者的关系。比如孔子,他首先领悟了”仁”的内涵,然后明辨各种行为是否合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