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蝉声入耳:古人与蝉的千年情缘
说到蝉,我首先想到的就是那清脆的鸣夏天一到,树上的蝉就开始不知疲倦地歌唱,那声音有时候让人觉得烦躁,但仔细听听,又觉得特别有韵味其实啊,在古代,蝉不仅仅是一种昆虫,它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诗经》里就有关于蝉的诗句,比如《七月》中提到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蟋蟀在堂,岁聿其莫……”这里的蝉,其实更多是作为时间流逝的象征但真正让蝉在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
我特别喜欢读《蝉赋》,这是南朝梁诗人沈约的作品他在文中把蝉比作高洁的君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句话简直成了后世赞美高洁品格的经典名句沈约为什么要这样赞美蝉呢因为他观察到蝉总是栖息在高高的树枝上,而且它的声音可以传得很远在古代,人们认为这种特性象征着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借助外力就能声名远扬
到了唐代,咏蝉的诗作更是达到了高峰骆宾王十岁就能写”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王维则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绝妙意境这些诗人为什么都喜欢写蝉其实啊,蝉的生存方式本身就很有讲究它要在树枝上吸食树汁,但它的幼虫却在地下生活好几年,这种”潜藏-高洁”的生命历程,正好符合古人对于君子”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道德理想
我特意查阅了《唐诗大辞典》,发现唐代咏蝉诗大约有200多首,其中最著名的要数虞世南的《蝉》他在诗中写道:”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四句诗不仅描绘了蝉的形象,更寄托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追求虞世南是唐太宗非常器重的大臣,据说他每次上朝前都要对着镜子里的自己说:”观我何如”然后才去见皇帝这种自省的精神,跟他对蝉的赞美不谋而合
2 诗意栖居:蝉古诗中的夏日美学
读这些咏蝉的诗,我总感觉古人真的很会生活他们能在最平凡的蝉鸣中,发现无穷的诗意这种诗意栖居的生活态度,正是传统文化中最迷人的地方
我特别欣赏孟浩然的《夏晓》:”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这首诗里没有直接写蝉,但”竹露滴清响”的描写,让人立刻就能联想到夏夜里蝉鸣的声音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他笔下的夏天总是那么宁静、美好,充满了自然气息
而到了宋代,咏蝉的诗作又有了新的发展比如苏轼的《赠刘景文》:”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虽然这首诗主要写的是橙黄橘绿的秋景,但其中蕴含的那种对生命周期的深刻感悟,跟咏蝉诗的精神是一致的苏轼的诗词风格独特,他善于把日常生活转化为诗意,这种生活美学,其实跟古人对蝉的观察和感悟是相通的
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宋代美学的研究书《宋诗美学研究》,书中提到宋代文人特别注重”闲适”的生活态度他们喜欢在园林中赏花、听蝉、品茶,这些日常活动都被赋予了诗意的内涵比如欧阳修的《夏夜梧桐雨》:”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这首诗虽然没有直接写蝉,但那种在雨夜中倾听自然声音的细腻感受,跟咏蝉诗的意境非常相似
在蝉古诗中,有一种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就是诗人经常把蝉的鸣叫跟人的情感联系起来比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里用蝉的鸣叫来反衬环境的幽静,这种以动衬静的写法,是古典诗歌的常见手法我查阅了《诗歌美学》,发现这种手法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但到了魏晋时期才真正成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些诗人会在自己的居所种树养蝉,以此来寄托自己的情怀比如唐代诗人陆龟蒙就喜欢在庭院里种梧桐树,他说:”梧桐树上有蝉声,此声能使幽人惊”这种与自然亲近的生活方式,在现代社会看来非常奢侈,但在古代却是文人雅士的标配我最近参观苏州园林时,就看到很多园林都专门开辟了听蝉的景点,可见这种文化传统一直延续到近代
3 文化符号:蝉在传统节庆中的意义
除了作为诗歌的题材,蝉在传统文化中还扮演着特殊的文化符号角色尤其是在传统节庆中,蝉的形象经常出现,并承载着特殊的象征意义
我特别感兴趣的是蝉在端午节的文化意义虽然端午节最著名的习俗是赛龙舟和吃粽子,但很多人不知道,端午节前后正是蝉开始鸣叫的季节古人认为蝉是”阳虫”,它的鸣叫象征着夏天的到来和阳气的上升有些地方会在端午节举行”听蝉”的仪式,认为这样可以驱邪避灾
我查阅了《民俗大辞典》,发现古代有些端午节习俗跟蝉有关比如有的地方认为,如果在端午节这天听到蝉叫,预示着当年会丰收;而如果蝉叫得特别响亮,则象征着当年的皇帝会英明这些说法虽然有些,但反映了古人对蝉的重视程度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蝉在中秋节的象征意义中秋节是的传统团圆节,而蝉在秋季仍然会鸣叫有些诗人会在中秋诗中提到蝉,比如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虽然这首诗没有直接写蝉,但其中”玉露凋伤”的描写,让人很容易联想到秋蝉的形象在古代,秋蝉的鸣叫常被用来象征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我还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蝉的形象经常出现在古代的绘画中比如故宫博物院就收藏有一幅明代绘画《蝉蝶图》,画面中不仅有美丽的蝴蝶,还有正在鸣叫的蝉这种把蝉和蝴蝶画在一起的创作方式,在古代非常常见我请教了故宫的研究员,他们告诉我,蝉和蝴蝶都是”吉虫”,它们的形象经常被用来象征吉祥如意
在古代的婚礼习俗中,蝉也有特殊的地位有些地方认为,如果新娘出嫁时听到蝉叫,预示着婚姻会幸福美满这种说法虽然缺乏科学依据,但反映了古人对蝉的美好祝愿我最近参加一个传统文化时,主讲人就提到了这个习俗,并解释说,在古代,蝉的鸣叫被认为是”天籁之音”,能够给婚礼增添喜庆气氛
4 现代启示:蝉古诗中的生态智慧
读这些咏蝉的诗,我常常会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古人对蝉如此着迷经过研究,我发现这背后其实蕴深刻的生态智慧古人对蝉的观察非常细致,他们不仅看到了蝉的外形特征,还理解了蝉的生命周期和生态作用
我特别欣赏《本草纲目》中对蝉的记载李时珍在书中不仅描述了蝉的外形,还详细介绍了它的生活习性他说:”蝉,春生夏长,秋死冬藏,其鸣高洁,其色清素,故古人以为君子之象”这种把自然观察与道德相结合的思维方式,正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
在生态学方面,蝉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蝉的幼虫生活在地下,可以分解枯枝落叶,为土壤提供养分而成虫则可以吸收植物,帮助植物传播花粉这些生态作用,在古代虽然没有现态学的术语,但古人通过长期观察已经有所认识
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古态智慧的书《天人合一:古态思想研究》,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