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义不经商”成为你经商路上的绊脚石

拥抱商业:别让“义不经商”成为你经商路上的绊脚石

在传统文化中,“义不经商”这个说法流传甚广,它似乎在暗示着商业活动与道德原则之间存在着某种天然的鸿沟。有人认为,商场如战场,无利不起早,坚守道德原则只会让企业陷入亏损的泥潭。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商业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发现,这种观念早已过时。今天,我就想从自己的经历出发,结合一些真实案例和专家观点,跟大家深入探讨这个话题,看看如何在商业活动中实现道义与利益的完美平衡。

第一章:传统观念与现代商业的碰撞

咱们先得搞明白,“义不经商”这四个字到底是怎么来的。这个说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思想家朱熹的《朱子语类》,原文是”义理不因财利而移”,意思是说,做人的原则和道义不应该因为追求财富而改变。这话说得没错,但如果生搬硬套到现代商业中,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记得我刚入行那会儿,老板就常挂在嘴边一句话:”生意场就是名利场,能的就是好生意”。那时候年轻气盛,总觉得老板太市侩,后来自己创业了才明白,这话虽然糙,但理不糙。商业的本质就是价值交换,如果不能带来利润,那这个交换就没有意义。

但是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说的”义不经商”,绝不是不择手段地在商业活动中,道义和原则绝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企业能够持续发展的基石。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就曾说过:”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正确而有效的定义,那就是创造顾客”。这听起来简单,但要做到,就必须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兼顾顾客利益和社会责任。

我有个朋友张总,开了家小餐馆。他坚持不用地沟油,不卖过期食品,价格也定得比别家高。有人就说他傻,”现在谁还讲究这些,能就成”。结果呢,他的餐馆成了附近最有口碑的地方,回头客特别多,生意越做越红火。这就是最好的证明——义与利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辅相成的。

第二章:道德底线:企业生存的隐形护城河

咱们再聊聊商业道德的重要性。很多企业家觉得,只要不违法,怎么做都行。这种想法其实非常危险。我见过太多曾经辉煌的企业,最后都因为突破了道德底线而轰然倒塌。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年的三株口服液。90年代,三株曾是中国的保健品巨头,年销售额高达80多亿。但1998年,湖南常德出现了”常德事件”,一个老太太喝三株口服液后死亡,三株公司却百般推诿,最终导致整个企业声誉扫地,一蹶不振。这起事件给我们的教训就是:商业活动必须守住道德底线,否则一时的利益换取的是长久的毁灭。

哈佛商学院的教授迈克尔·波特和马克·R·克雷默在他们的著作《创造共享价值》中提出,企业应该超越传统的利润最大化目标,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三重效益。他们指出:”在当今世界,企业要想获得持续成功,就必须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创造社会价值”。这话放在今天看,依然振聋发聩。

在我的企业里,我们有一条铁律:绝不生产销售对消费者有害的产品。有一次,一个供应商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成本更低的原料,但检测显示这种原料可能对消费者有长期危害。当时如果使用这种原料,可以大大降低成本,提高利润。但我和我的团队果断拒绝了,最终选择了更贵的、安全的原料。虽然短期内利润受到了影响,但我们的品牌声誉和顾客信任度却大大提升。这让我深刻体会到,道德底线就像企业的隐形护城河,一旦突破,后果不堪设想。

第三章:长远眼光:义利统一的商业智慧

谈到商业,就不能不提利润。但利润不是企业存在的唯一目的,更不是唯一手段。很多企业家只盯着短期利益,结果往往得不偿失。真正有远见的企业家,都懂得如何实现义与利的统一。

我特别欣赏海底捞的创始人张勇。他一手打造了这家全球闻名的餐饮连锁,但海底捞的成功绝不仅仅在于其美味,更在于其独特的服务理念。在张勇看来,”服务就是产品”,他坚持为顾客提供超出预期的服务,比如免费的上网、美甲、擦鞋等。这些看似”不赚钱”的服务,实际上赢得了顾客的心,让顾客愿意一次次光顾,甚至主动传播口碑。

这种做法在短期内看似不划算,但从长远来看,却是最明智的投资。学者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中提出,企业可以通过差异化战略建立竞争优势。海底捞正是通过极致的服务实现了差异化,从而在竞争激烈的餐饮市场中脱颖而出。

我在经营企业过程中也深刻体会到这一点。我们公司早期曾面临一个选择:是选择一条成本更低但质量稍差的供应链,还是选择成本高一些但质量过硬的供应链。当时很多人建议我选择前者,因为这样可以大幅降低成本,提高利润。但我坚持选择了后者,因为我知道,如果产品质量不过硬,企业迟早会失去顾客。果然,几年后,那些选择走低价路线的竞争对手纷纷倒闭,而我们因为坚持质量,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业务持续增长。

第四章:社会责任:企业发展的新动力

在现代社会,企业不能仅仅追求利润,还必须承担社会责任。这不仅是道德要求,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往往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

我特别欣赏华为的做法。任正非一直强调,华为要”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同时也要”聚焦主航道,坚持长期”。在华为看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因此要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回馈社会。

华为的”数字乡村”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投入大量资源帮助农村地区建设网络基础设施,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改善农民生活质量。虽然这些投入短期内看不到直接的经济回报,但从长远来看,却为华为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也为华为在乡村振兴领域赢得了先机。

学者迈克尔·波特和马克·克雷默在《创造共享价值》中指出:”企业可以通过创新商业模式,将社会价值创造与企业价值创造结合起来”。华为的实践正是这一理论的生动体现。

在我的企业里,我们也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比如,我们每年都会捐赠一部分利润用于支持贫困地区的教育项目。虽然这看似减少了我们的利润,但从长远来看,却提升了企业的品牌形象,也赢得了更多有社会责任感的顾客。

第五章:文化融合:传统智慧的现代解读

咱们再回头看看”义不经商”这个传统观念。其实,这个说法的初衷并不是要否定商业道德,而是强调在商业活动中要灵活变通。如果把”义”理解为僵化的道德标准,那确实会阻碍商业发展;但如果把”义”理解为诚信、公平、尊重等核心价值观,那它恰恰是商业成功的基石。

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其实蕴含着深刻的商业智慧。孔子说”见利思义”,意思是说,看到利益时,首先要考虑是否符合道义。这不是要我们放弃利益,而是要我们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坚守道义。宋代思想家朱熹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他认为”义理不因财利而移”,但同时也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将传统文化中的”义”理解为道义,将”利”理解为商业利益。企业要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坚守道义,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信任》一书中指出,一个社会的繁荣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社会的信任水平。而信任的建立,离不开商业的支撑。

我在经营企业过程中,就特别注重将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与现代商业实践相结合。比如,我们公司内部经常学习《论语》《道德经》等经典著作,探讨如何在商业活动中践行诚信、尊重、责任等价值观。虽然这些学习看似与业务无关,但从长远来看,却为企业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提升了员工的道德素养,最终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第六章:未来展望:构建可持续的商业生态

展望未来,商业环境将更加复杂,商业的重要性也将更加凸显。在全球化、数字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构建一个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商业生态。

我特别欣赏阿里巴巴的做法。马云一直强调,阿里巴巴要”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但同时也要”创造一个让天下没有难做的商业环境”。这意味着阿里巴巴不仅要帮助商家,还要推动整个商业生态的健康发展。

阿里巴巴的”公益1分钱”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承诺,每完成1笔交易,就向公益基金会捐赠1分钱。虽然这看似微不足道,但几年下来,却累计捐赠了数亿元人民币,帮助了无数贫困地区的儿童。这种做法不仅赢得了社会赞誉,也提升了阿里巴巴的品牌形象,更促进了整个商业生态的良性发展。

学者迈克尔·波特和马克·克雷默在《创造共享价值》中指出:”企业可以通过创新商业模式,将社会价值创造与企业价值创造结合起来”。华为的实践正是这一理论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