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学探讨美的多元层次,如感性美、典型美、意象美等,哪种美让人成为超越物质世俗、领悟真正本源的完全自由之人?在这里,我着重探讨传统美学中的“意象美”,特别是其背后的诗意。
在这个浩瀚的宇宙网络中,每一个存在都是一个交叉点,既有其眼前的呈现,又有其背后深邃的联系。用美学的语言来说,“秀”是眼前的呈现,“隐”是背后的深蕴。任何事物都是“在场”与“不在场”的统一,“显”与“隐”的融合。我解读李贽的“真人”理念,认为其追求的是探寻事物的根源,追寻那背后“不在场的东西”,追寻那“秀”之外的“隐”。
传统美学强调的“意象说”,主张美在意象,在于那“象”外的“意”,言外的情。真正的美,是对隐藏在背后的根源——“情”“意”的追寻。任何美的作品,无论是声色还是言词,都有其表面的“象”,但这“在场的东西”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内涵。
当我们欣赏一件美的作品时,我们实际上是在体验其背后无尽的内涵,即那“不在场的东西”。这种体验不仅仅是一种感官的娱乐,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思想上的觉醒。例如,杜甫的诗句“国破山河在”,引发的不仅是视觉的震撼,更是对背后的社会历史背景的体悟。梵高的画作《农鞋》之所以能引发人们的美感,是因为它能引领观者回归至其背后的生活艰辛和社会不公。
传统文化注重含蓄之美,将作者的情感和意图隐藏在作品的表面形象或言词之后,让鉴赏者自己去体悟那背后的内涵。我们经常用“玩味无穷”来形容对优秀作品的欣赏,因为这种“玩味”能引领我们进入作品背后的无尽意境。
对美的态度,可以是纯粹为了美而美,也可以是将美融入生活中,实现美的现实化、艺术的生活化。真正的审美不仅仅是对现实生活中感性方面的打扮和装饰,更重要的是以审美的高远境界看待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不局限于眼前的有限之“象”,而是放眼于背后的无限之“意”。
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深入实践这种审美观点,不执着于眼前的有限交叉点,而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世界。这样,我们自然会有一种和谐的胸怀,看待万物都如同自己的。新时代需要这种具有诗意的人,他们能从高远处看待日常事物,拥有崇高的道德情操。
“意象美”不仅是美学上的追求,更是生活中的实践。让我们都成为有点诗意的人,从高远处看待日常事物,让胸襟开阔起来,使精神获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