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溧水区的晶桥镇水晶村,有一位名叫孙贵丽的非遗绒线钩织技艺传承人,她用双手和巧思,把普通的绒线变成栩栩如生的玩偶和精致的饰品。多年来,她在非遗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将这门技艺传承发扬。
孙贵丽从小就对钩织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她出生于江苏淮安,回忆起童年时光,常常蹲坐在姐姐身边,看着她用钩针舞动线团,如同变魔术一般。这份初识的美好,让她最终选择了一生与绒线为伴。
初次接触钩织时,孙贵丽从简单的拖鞋开始练习,逐渐探索出更多复杂的技艺。某次偶遇一位钩织绒线玩偶的高手,那些生动可爱的小动物和别致的手提包让她瞬间为之倾倒。她怀着激动和忐忑的心情向前辈请教,得到了对方的肯定和指导。从那时起,她开始了漫长的学习和创作之路。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创新,孙贵丽将传统钩织技艺推向了新的高度。她独创的“立体浮雕钩法”和“渐变色彩拼接”等技法,让她的作品更加生动独特。走进她的工作室,仿佛进入了一个童话世界,那里充满了她的创意和匠心。
孙贵丽深知老手艺不能只在博物馆里陈列,她致力于将非遗融入现活。她设计了一系列“国潮”饰品,既保留了非遗技艺的精髓,又符合现代审美。她的作品在文化市集上备受瞩目,经常供不应求。
作为溧水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孙贵丽积极参与非遗课堂和乡村文化礼堂活动。她定期举办免费教学班,传授钩织技艺给村民们。在她的指导下,不仅有六旬老人,还有年轻一代的青年都掌握了这门技艺。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非遗文化。
孙贵丽正在尝试将溧水本土文化融入她的创作中。她希望通过与景区的合作,开发非遗体验项目,让游客们亲手体验钩织的乐趣,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拈一缕绒线,守一方匠心。孙贵丽用她的双手和热情,让传统技艺在指尖焕发新生。她在经纬交错间,织就了非遗传承的锦绣之路。她的故事和精神,激励着更多的人加入到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行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