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天入伏是怎样计算的

每年夏天入伏是怎样计算的

来源:新华社消息

标题:伏天的计算方法及对我国各地气候的影响

伏天并非与气象学中的入夏、高温流程相同。它根据我国古法“干支纪日法”来确定。

7月11日,今年的伏天正式开始。你是否注意到,每年的伏天天数并不固定,而且起始日期也各不相同。

在民间,有句谚语说:“夏至三庚数初伏”。但值得注意的是,民间的伏天计算方法和气象学的入夏、高温流程并不统一。每年夏至后的第三个带有“庚”字的日期为初伏,第四个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则为末伏,这三个日期合在一起就是三伏天。从阳历角度看,这一时期通常出现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无论地域均以此为标准。

气象学上的夏季开始则是连续5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22摄氏度或以上。从全国范围来看,夏季的到来往往是从南方逐渐向北方推进。

据气象局的数据分析,今年我国部分地区的区域性高温天气比往年提前了16天出现。常言道:“热在三伏”,三伏天通常是非常炎热的。这是因为入伏后,地面吸收的热量逐渐增多而散发的热量减少,地表的热量逐渐累积,导致天气一天比一天热。特别是在三伏时期,地表的热量累积达到最高峰。与此气升高也导致了大气环流的变化。

北方地区的伏天和南方地区的伏天都有炎热的特点,但二者存在明显的差异。北方的热是干热,常伴有过程性的雷雨天气;而南方则以闷热为主,伴随连阴雨的梅雨天气。

以今年6月以来的华北、地区为例,此处的高温天气具有气温极高、太阳辐射强和空气湿度小的特点,形成了典型的干热型高温。这主要与暖脊下的变性高压有关。内陆和西北地区因地处亚洲腹地,四周被高山环绕,当其受到暖高压控制时,容易形成强烈的太阳光照和高温天气。

与此南方的高温天气通常与副热带高压紧密相关。当西太平洋的副热带高压控制某一地区时,冷空气很难到达该地区的广大范围。副热带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抑制了云雨的形成,加上湿度大,使得南方的高温天气显得尤为闷热。

对于广大民众来说,入伏后应主要采取防暑降温措施,以确保能够安然度过炎炎夏日。

(作者为气象局专家,本文内容基于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提供的数据和专家解读)


每年夏天入伏是怎样计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