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哥健康指南:深度解析发烧》
发烧,这一身体反应,实际上是身体应对疾病的一种防御机制。作为一种症状,它并非独立的疾病。当我们或孩子出现发烧时,应理解其背后的原因。
在发烧的过程中,一般有三个阶段:
1. 体温上升期:在这个阶段,身体的产热高于散热,容易出现畏寒、打寒战等症状。
2. 体温平稳期:产热与散热达到平衡,寒战减少,可能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不适感。
3. 体温下降期:在这个阶段,散热高于产热,体温逐渐恢复正常。
对于儿童发烧,家长们往往会非常焦虑。但对于小于3个月的宝宝,如果腋温达到或超过37.5℃,或肛温达到或超过38℃,建议及时就医。对于有基础疾病的孩子,比如慢性疾病、重要脏器功能障碍等,发烧时也应及时就医。而对于没有基础疾病的孩子,体温超过38.5℃时,可以考虑使用退烧。
值得注意的是,家长们在孩子发烧时,不应仅仅关注退烧,而忽略了导致发烧的根本原因。例如,如果是呼吸系统疾病感染导致的发烧,那么在退烧的还需要针对具体的病毒种类进行物治疗。如病毒感染,可使用奥司他韦,最佳给时间是症状出现后的48小时内。鼻病毒引起的发烧,通常具有自限性,一周左右可痊愈。对于其他类型的病毒,如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肺炎支原体等,也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在退烧方法的选择上,口服物为首选。输液主要用于严重细菌感染、不能进食、中重度脱水等情况,并非专门针对退烧。至于退烧针,虽然打进肌肉或血管退烧比口服快,但安全性较低,特别是对于12岁以下的儿童。
发烧时不能一味捂汗。体温升高后,需要散发多余的热量。如果热量不能有效散发,可能会导致体温持续升高或长时间高温,这对机能会产生影响,甚至可能导致内脏损害。发烧时应该保持适当的散热,避免过度捂汗。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发烧的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