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消费观念的转变来看,这可以被视为消费升级的体现。部分消费者根据个人喜好和购买能力,选择定制化消费,即便产品价格较高,也在情理之中。值得注意的是,鞋类商品并不具备像黄金、房产那样的长期保值和稀缺性。消费热潮可能会随时间推移而迅速变化,前一段时间热门的款式可能后一段时间就遭到市场冷落,先前的高价投资可能变得毫无价值。
对于那些缺乏风险承担能力的消费者而言,盲目追求短期内的“快速盈利”可能会陷入巨大的投资风险之中。目前以“炒鞋”为代表的消费产品炒作,实质上是一种投机行为。一些金融化操作平台利用年轻消费者的个性化消费方式,推波助澜地进行所谓“金融创新”,让毫无金融风险意识的年轻投资者参与其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银行上海分行在“金融简报”中指出,“炒鞋”交易呈现证券化趋势,日交易量巨大;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为炒鞋平台提供分期付款等加杠杆服务,增加了金融风险;而且操作过程黑箱化,一旦平台出现问题,容易引发件。
鉴于此,相关监管部门应保持高度警惕,既要进行风险教育和提醒,增强消费者的风险意识,避免盲目跟风投资,也要及时进行监管和治理,防范新兴消费方式背后的金融风险。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强对第三方支付机构和金融化操作平台的监管,规范消费的发放,特别是对于资质不足的消费者应严格控制其使用消费贷进行炒鞋的行为。提升金融监管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强化金融治理能力建设。对于让鞋类资产证券化的平台,应做到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并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