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中庸》乃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道德哲学专著,原为《礼记》第三十一篇,历来被视为儒家经典之一。据传,此书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它肯定了“中庸”作为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将“诚”视为世界的本源,认为达到“至诚”则可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书中还提出了一整套系统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如“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实践”等。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此为《中庸·第二十章》所述,强调了学习的过程。

君子之道深藏不露,其德行暗然而日彰;小人之道则截然相反,其缺点日益显露。《中庸·第三十三章》

好学可致知,力行可近仁,知耻可近勇。《中庸·第二十章》

无论何事,需持之以恒。人虽能一而成事,但若以百倍的努力去做,则能更好地完成。《中庸·第二十章》

学习无止境,未学须努力,未懂须追求;思考无止境,未得须探索,未明须辨析。《中庸·第二十章》

端正自身行为,不苛求他人则无怨言。《中庸·第十四章》所谓“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天命即为人的本性,率性而为即为道。《中庸·第一章》

万物并生而不相伤害,道并行而不相违背。小德如水流不息,大德则敦化万物。《中庸·第三十章》

唯天下至诚之人,方能掌握天下之大经,立下天下之大本。《中庸·第三十二章》

舜具有大智慧啊!他喜欢询问而善于考察浅近的言语。隐藏他人的恶行而宣扬他人的善行。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这便是舜吧!——《中庸·第六章》

今看那地,虽仅一撮土之多,但若其广袤深厚,便能承载华岳而不觉重负;如振河海而漏,万物亦可载焉。——《中庸·第二十六章》

《中庸》作为国学经典之一,与其他国学著作如《论语》、《道德经》、《大学》同为哲人之智所汇聚。细品其思想精粹,将令我们的人生境界更上层楼。——参考书单:《国学经典4册·中庸/论语/道德经/大学》,活动优惠价98元。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