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思熟虑后,我不禁要问,人的性格究竟是天生如此,还是后天环境塑造的结果?我们每个人的独特性格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深刻的影响因素?在我看来,原生家庭的环境,父母的性格与处事方式,以及与家人的互动模式,往往在人的性格形成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如今已近三十岁的我,每当清晨醒来,家中若空无一人或静寂无声,内心总会涌起一种莫名的恐惧感。这种情感偶尔会让我眼眶湿润。我不禁自问,为何成年之后,我还会被这样的情境触动?在仔细剖析自己的性格和成长历程后,我才恍然大悟,那些根植于内心深处的小时回忆如同难以挥去的阴霾。
回想幼时四、五岁的年纪,每当父母为了生计去务农,姥姥负责照看我的日子里,我曾多次在清晨醒来时发现家中空无一人。那时的我年幼无助,被独自锁在家里,只能透过窗户看着外面的世界期盼有人能发现我的存在。然而却只有姥姥从窗外远远地望着我,与她的姐妹继续她们的交谈。即便岁月流转,那份渴望注、被安慰的心情仍旧历历在目。
生活中,我时常对周围环境的细微声响保持敏感。无论是朋友间的交谈声过大还是与伴侣的互动中声音稍大一些,都会让我心生不安。很多人对此不理解,认为我过于敏感。但事实上,我内心深处总是将大声说话与生气、关门声大与即将发生的争吵联系在一起。这种情绪已经伴随着我的生活。
在成长过程中,我曾目睹父母因琐事而争吵不止、大声呵斥对方甚至互相动手的情景。每次争执都伴随着家中物品的破损与更换。成年后听到较大的声响或异样的气氛总会引起我的紧张和焦虑。
在童年时期,父母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其实都在无形中给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心理印记。这些印记有时会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的阻碍。正如同有人通过童年治愈一生,也有人用整个生命去疗愈童年的伤痕。
对于我来说,自卑感始终伴随着我、极度缺乏安全感的情况时常复发。这使我始终在自我治愈与再次触发的循环中挣扎。我真心希望现今的父母们能够更加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减少如我一般的人的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