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国的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古老的谚语:“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这句谚语在民间广为传唱,它描述了农历八月十五日与正月十五日之间的天气呼应关系。如果某年的八月十五天空被云层遮盖,那么到了次年的正月十五,很可能会出现雪花飘洒的景象。这种说法在许多版本的谚语中都有所体现,如“中秋节云遮月,元宵节雪花飞”,尽管表述略有差异,但核心意义却是一致的。
为何会有这样的天气现象呢?这两个节日相隔了整整五个月的时间。这背后,实则反映了我国古人在时间阶段性天气变化方面所察觉到的呼应规律。他们经过长期的观察与总结,提炼出了这样富有智慧的谚语。实际上,“云遮月”与“雪打灯”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冷空气活动的韵律关系。这表明了来到我国的冷空气存在着一种大约五个月周期的活动规律。
据传,气象台的天气预报专家们正是根据这一谚语,研究了冷空气活动五个月左右的韵律关系,并将其应用于长期天气预报中,竟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些气象学家还认为,不同日期之间的天气也存在这种规律性的联系,只不过尚未被人们广泛察觉而已。这种现象的出现一般被认为是大气规律性活动的体现。
当天气出现某种现象后,在一段时间内可能会再次显现或者以其他形式展现。如同乐曲的节拍一样,尽管它们之间可能表面上看起来没有直接的演变关系,但实际上却存在一种深层次的联系。这种联系在气候学中被称为大气的韵律活动。我们的古人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发现了这种联系,并总结出了这句谚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