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雨轩是什么意思

听雨轩是什么意思

人生在世,不论男女老少,日常都离不开吃喝拉撒睡这五件大事。而如厕,作为其中之一,自然而然成为每个人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部分。

对于的“70后”、“80后”来说,如厕的历史也是一部记忆的变迁史。那么,你家那的厕所叫什么呢?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厕所”这个名字自然不会只有一个叫法。

“观瀑阁”、“听雨轩”,充满了文化气息;而“舒园”则透出江南园林的风范。不仅如此,像王家卫执导的《东邪西毒》拍摄地——宁夏镇北堡影视城,还有那别具一格的“男舒服”、“女舒服”。而各地口音的“茅厕”、“茅司(厮)”、“茅坑”等更是数不胜数。

接下来,让我们听听“70后”阿琳与如厕的故事。

阿琳回忆说,小时候在广西百色的学校,穿过操场和野地奔向公厕是再平常不过的事。那时的校园公厕建在山脚,靠近学生宿舍,而教师则住在另一边的平房区,如厕得穿越一片野地。阿琳家甚至有一个私家茅厕,这在当时算是很特别的。每当课间十分钟,同学们成群结队上厕所,成为了青春期女孩子们最早的社交活动。

再来看“80后”阿萍的经历。阿萍曾在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一家工作,初到岛上时曾为找不到公共厕所而跑遍整个岛屿。不过值得欣喜的是,如今湄洲岛的公厕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洁净的旅游公厕随处可见,方便了当地居民和游客。

对于“60后”来说,如厕的条件与前两代人截然不同。他们所经历的厕所往往简单而朴素,甚至可以说是原始的。然而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厕所,见证了新成立以来的巨大变迁。

比如贵州的岩川阿姨,她小时候去妈妈家时,要穿过养着猪牛的木头房子去上厕所。那种与牛棚、猪圈为伴的如厕经历让她至今难忘。而在广西的凤阿姨知青时期,她和同伴们曾共同建造简易厕所作为日常之需。而福建的金哥见证了李瑞河先生在漳州建起的大空间公共厕所的奇迹。这座可以摆酒席的公共厕所不仅是李瑞河先生的个人传奇的象征,更是开放和公共卫生意识进步的缩影。


听雨轩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