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商高是否就意味着创新能力更强?大脑中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是否可以修正?答案或许与你的预想有所不同。让我们聆听脑科学专家的“教育学”专业解读,以获取更深入的见解。
【专家解读】
杨元魁博士
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学习科学研究中心
解读地点:
在2018年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年会的分论坛上,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学习科学研究中心的杨元魁博士为我们带来了深入浅出的分享。
随着开学季的到来,各类校外培训机构也纷纷活跃起来。你是否有注意到,广告中频繁出现的“开发右脑教育”、“提升大脑使用率”等说法,似乎都在暗示我们,大脑的某个分区或某种特定能力可以被特别培养和开发。
那么,孩子在理科课程及科技方面的培养,真的与脑的分区有关吗?激发了大脑中的“创新区”就能让孩子成为小科学家吗?关于这些问题,我们通过杨博士的解读来寻找答案。
——创新能力究竟如何发展?——
人们一度认为,高智商的人可能具备更强的创新能力。但研究表明,创新能力和IQ之间并无必然联系。人的创新能力并非来自某一特定的“创新中枢”,而是全脑网络的协同作用。善于创新的人,其脑网络更加高效,连接更广泛。
人脑分为多个功能网络,与创新相关的主要是执行控制网络、默认网络。默认网络在创新思维产生中起关键作用,而执行控制网络则负责评估创新思维。凸显网络在这其中扮演着重要的双向调节角色。
——决策能力:创新力的核心——
事实上,每个孩子天生都具备成为科学家的潜力。他们出生时带着对世界的朴素理论,只是这种理论往往被忽视。通过学习和发展,孩子们学会了说话、思考,展现了令人惊叹的学习能力。
现代教育研究已经进入教育学阶段,我们可以通过先进技术观察大脑的活动。教育方法对大脑功能的影响不容忽视。例如,背诵乘法口诀表的最佳方法,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创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能力结合的结果。决策是创新的核心过程,而不同层次的创新既包括日常创新,也包括杰出创新。
——警惕脑科学谣言对教育的误导——
在科技教育领域,许多机构打着“脑科学教育”的旗号招揽生源。但其中一些错误的概念和观念可能误导教育方向。例如,“我们只使用了人脑的10%”这一说法纯属误读。教育者应避免用这样的错误观念来训练学生。
——错误的“前概念”可能影响终生——
在教育过程中,给孩子灌输正确的“前概念”至关重要。如果初始教育阶段就灌输了错误的观念,日后纠正这些错误认知将变得困难。我们应该从小开展基于大概念和探究的科技教育。
创新能力的发展并非单一因素的结果,而是多种能力结合的体现。决策能力是其中的关键。我们在科技教育中应避免被脑科学谣言误导,重视孩子“前概念”的正确建立。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本篇解读参考了韦钰院士的文章和报告,特此感谢!)
出品:科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科学加客户端
如有疑问或需进一步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