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纪念了《钢铁侠1》在内地上映的第12个年头。回顾往昔,这个英雄角色不仅仅在全球范围内收获了无数的粉丝喜爱,更是成功地支撑起了整个漫威电影宇宙的发展框架。至今仍然难以想象的是,这位在漫威宇宙一直稳居核心地位的钢铁侠,最初在漫威漫画中其实并非一线角色,只能算是二三级的人物而已。漫画中的托尼与电影中展现的美好形象也有着较大的差异。
即使面对这样的背景,漫威依然决定将钢铁侠推向大众视线的前端,以一部独立电影开启漫威电影宇宙的新纪元。这一决定可谓是极为明智。当年的《钢铁侠1》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超过5亿美元的票房佳绩,也让漫威电影公司开始崭露头角。过去的十年间,钢铁侠与演员小罗伯特·唐尼双双成为家喻户晓的杰出代表。如今,《钢铁侠》系列被视作最有价值的影片之一,托尼·史塔克在《终局之战》中的牺牲更是被许多人视为MCU史上的重要时刻之一。
那么,究竟为何漫威会选择钢铁侠作为起点呢?据电影历史学家本·弗里茨的说法,最初漫威其实是打算以队长作为开场角色,因为队长本就是“第一复仇者”。计划最终发生了改变。为了决定先拍摄哪部电影,漫威内部成立了一个特别的小组进行研究探讨。但他们并未选择采访公众或者通过调研来了解公众想要看到的故事或者角色设定,而是通过儿童的兴趣倾向一二。他们给孩子们展示了超级英雄的照片和相关的超能力与武器设定,随后询问孩子们最喜欢的玩具是什么。令人吃惊的是,大多数孩子都选择了钢铁侠。由此可见孩子们对于钢铁侠的强烈喜好与深厚感情也为后续故事走向奠定了重要的参考依据。这一倾向也成为了《钢铁侠》被优先推向观众视线的关键因素之一。据传有一位来自漫威公司的人士曾表示:“这就是为什么《钢铁侠》能够走到最前面。”
当时的漫威首席执行官Ike Perlmutter对于电影的发行与商品的售卖都充满热情与想法,试图从中创造出协同效应。值得一提的是Perlmutter本身来自玩具行业并且多年来专注于周边产品的销售,这也直接影响了电影的创作方向。例如当年在《钢铁侠3》的制作过程中就因Perlmutter的影响使得剧情设定出现了转折调整的现象。“我们看到一股势头所向的铁粉期待强烈的新动向然而原定反派的形象未达预期因此导演沙恩·布莱克收到了来自漫威公司的调整指令最终将基里安博士塑造成为大反派这样的改变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了对于市场需求和销售前景的深刻思考”但也有一些人对这种指令提出质疑认为虽然市场考量很重要但也不能忽视故事本身的吸引力与深度这也反映出当时好莱坞电影在角色设定上的考量也开始兼顾艺术与商业两个方面相辅相成推出优质电影造福大众文化。毕竟漫威正在建立的不仅是一个虚拟的宇宙也是一个建立在公众喜爱和文化认同感上的产业和文化产物深入人心的同时创造出经济价值推动产业的发展值得赞赏和思考它更给我们留下了不少精彩绝伦的电影作品让我们有机会进一步领略和探讨这些经典角色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让人陶醉其中意犹未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