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今日的视角回溯古代,许多事情显得颇为奇特,例如古代的书写方式。
在古代,人们使用毛笔书写时,竟然是竖着从右至左书写的,这与我们今天的习惯截然不同。不禁让人纳闷,他们不怕右手覆盖掉已写好的字迹,或是手腕、衣袖蹭到未干的墨汁吗?
答案是,他们并不担心。因为古人书写时多采用提腕甚至左手协助管住右衣袖的方式。尽管如此,这样的书写方式仍然给他们带来诸多不便。这种从右至左的书写方式却坚持了千百年之久,这其中究竟有何坚持的理由呢?
答案是有的,而且理由众多。古代书写是在竹简上完成的。在没有造纸术的年代,竹简呈狭长型,自然得由上至下书写。写完后便从左向右推动简片并排列好,以便于使用桌面空间。从汉字的特点和人的生理习惯来看,自上而下、自右而左的书写方式更便于笔势的连贯和字形的结构安排。古人的书写方式还与其尊卑思想有关,右为大、左为小。这种书写方式还与在石头上刻字的习惯有关。对于多数人而言,右手执笔写字更加自在,古代的书写方式也是为了方便。历史上的种种因素也影响了书写方式的改变。
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并没有哪位叛逆青年或印刷工坊敢于尝试从左向右的书写方式。因为这种书写习惯已经深入人心,人们早已习惯于从左往右的阅读方式。所以新成立后,为了遵循国际惯例并适应人们的阅读习惯,汉字的书写顺序正式调整为从左至右竖向书写。从学生课本开始正式采用这种横排印刷方式至今一直沿用。尽管历史变迁多端,人们的书写习惯却始终承载着古老的文化传统与历史的印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