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的父母常常自豪地说:“抚养孩子长大是一件多么容易的事情啊,在我们那个资源匮乏的年代,你们不都一个个茁壮成长了吗?”确实如此,我们的确都已经长大。关于孩子们内心的健康与成长,我们又怎能仅凭表面的观察就轻易下结论呢?
许多来自底层家庭的孩子,他们自小生活在物质条件相对匮乏的环境中,精神层面也时常受到压抑。他们敏感、自卑,对世界的认知也相对较低。步入社会后,他们发现,除了耐劳吃苦,似乎难以在其他方面与城里孩子相抗衡。于是,这些孩子长大后,依然得继续吃苦,从事着社会底层的工作,如服务员、快递员、外卖员、滴滴司机、保安、保洁等职业。
人到中年,回想起老一辈常说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禁让人感到既讽刺又心痛。如今的社会,生存的基本法则早已不是比拼谁更能吃苦耐劳,而是看谁更擅长人情世故,谁的家庭背景更为雄厚,谁的认知水平更高。
去年,一位多年未联系的朋友突然发来信息,告诉我他们工厂经常没有工作可做,希望我能帮他找一份工作。在与他聊起近况后,我发现他其实正在重走他父母的老路。他在二十出头的年纪就结婚生子,家中经济拮据,他的工作收入仅能勉强维持家用。他希望让孩子在城市接受教育,却又无力购买学区房。他们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
多年来,他除了在工厂里埋头工作外,既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也不喜欢学习新技能。他的收入无法支撑孩子在城市的生活费用,无奈之下,孩子只能回到农村老家上学。
所谓的苦难教育并没有让孩子变得更强大,反而是在默默地传承着苦难。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的目标和方法,关注每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和成长需求,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健康的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既有能力又健康的新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