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栏作家皮海洲对上市公司商誉减值风险的分析:
告别旧岁,迎接新年,随着年终脚步的临近,上市公司也纷纷开始了年报的紧张编制阶段。此时的银禧科技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商誉减值风险再次浮出水面。去年年末,银禧科技商誉减值消息的公布导致股价的大幅下跌,给投资者带来了不小的冲击。这并非个案,商誉减值正成为股市中潜在的定时。
商誉,这个词在近些年逐渐受到市场的广泛关注。其背后隐藏的,实际上是与“风险”紧密相连的事实。它不仅仅是一个财务概念,更在某种程度上与“利益输送”息息相关。商誉产生于上市公司并购过程,是收购价格与被收购企业净资产之间的差额,也就是企业收购时的溢价部分。由于高溢价收购现象频发,商誉问题愈发凸显。然而这背后有多少是合理的溢价,又有多少是利益输送,却难以分辨。
面对商誉的接连引爆,投资者必须提高警惕。那些商誉金额较大、商誉占资产比例较高的公司无疑是高风险股票的代表。投资者应谨慎选择避免投资此类公司股票。然而单纯依赖投资者的撤离是不够的。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源头做起,通过制度设计抑制商誉风险的发生。这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在于规范上市公司并购环节中的行为。只有当上市公司的董监高对并购过程中的高溢价收购负起应有的责任时才能真正减少商誉风险的产生。对于不合理的溢价收购他们应该拿出相应的股权或利益作为担保一旦商誉减值损失发生他们必须为自己的行为买单。只有这样上市公司的高溢价收购行为才能得到有效的制约和平衡并购价格才能趋于合理从而有效抑制商誉风险的增加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不受损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