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否曾因为上司的一句批评,就不断在心头复盘,反思自己哪里做错了,以至于没有心情去做其他事情?又或者,朋友的一句评价,让你回家不停照镜子,总觉得自己哪里都不对劲?
这其实是一种内耗者的典型特征——穷思竭虑。即反复咀嚼、回味那些让人不愉快的回忆。久而久之,这种习惯可能让人再也感受不到快乐。
为什么会不由自主陷入这种穷思竭虑中?又该如何改变这种思维习惯,走出内耗?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这个话题。
穷思竭虑,有时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策略。在遇到焦头烂额的事情时,把注意力从负面情绪中转移,去思考问题的根源,可能会让我们更有安全感。
从本质上来说,当我们反复思考时,会认为自己能够重新夺回事情的掌控感,并有机会改变不好的结果。心理学家认为,这是由于个体认知的冲突,导致我们产生与事实相反的诸多观念,从而失去“统觉”能力。
如果你经常陷入穷思竭虑而无法自控,那么要小心,你可能已经产生了“思维”。产生这种思维的人,容易对既定的事实反复思考、、求证。你有时也知道这样做没必要,但最后还是无法自控。
心理学家Nolen·Hoeksema指出,陷入反刍思维是应对消极情绪的一种方式。我们会重复、消极地关注痛苦,关注可能的原因和后果,试图通过找到答案来让自己好起来。
依赖穷思竭虑来逃避现实,很可能会陷入更长时间的焦虑和抑郁。穷思竭虑的人以为思考能带来掌控感和安全感,只要找到答案,一切都会好起来。
但实际上,这份过度思考可能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不断回顾过去的决策、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深感焦虑、过度担心别人的看法、对外界的一切反馈都敏感多疑……
很多时候,你过度思考和担忧的问题本身并没有实际意义,只是为了让自己获得暂时的心安而已。那么,我们为什么会陷入穷思竭虑呢?
穷思竭虑者的过度思考,离不开三个深层动机:积极假设、认知失调和抑郁。
积极假设认为只要想清楚问题,症状就能改善。但实际上,这种思考并没有换来心安,反而让人越来越痛苦。认知失调是指当我们的行为和思想产生矛盾时,为了消除心理上的失调感,我们会陷入穷思竭虑找理由。抑郁则归于持久的、循环的抑郁性思维。在很多抑郁情绪严重的人身上,都能看到穷思竭虑的表现。
那么,如何戒掉穷思竭虑的思维习惯呢?心理学家Guy Winch在演讲中提到,即使只是分心两分钟,也能打破穷思竭虑。当你处于这种状态时,试试分心一会儿,你会发现效果立竿见影。
这只是针对偶尔想太多的人。如果长期的穷思竭虑已经养成习惯,就需要更深入地探索解决方法了。首先可以停止责备自己。接受自己不完美的事实是改变的第一步。接纳自己后你可以尝试一些释放压力和宣泄情绪的活动如蹦极、滑翔伞等刺激运动或者自言自语等看似“发疯”的行为来转移注意力释放压力并宣泄情绪。此外采取行动来覆盖思考也很重要因为在穷思竭虑的循环中我们往往过于关注思考和感受而忽略了现实的客观存在通过行动我们可以冲开头脑的束缚感受到身体的存在价值从而走出内耗的状态。如果没有力量去行动不妨在手腕上戴一根橡皮筋提醒自己转移注意力。如果以上方法都尝试过仍然无法走出困扰可能需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和治疗可能存在抑郁症或症的情况。总的来说保持平衡的心态和积极的态度学会放松和休息寻找生活中的乐趣是我们远离穷思竭虑的关键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