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开篇所强调的,是追求大学问的真正内涵,即在于生命的富足和道德的实践。这种追求,体现在不断完善自身德行的人身上,他们面对过错能够改正,修炼出圣贤的品质。
有一位古人,堪称圣贤,且其生平功业辉煌,他就是富弼。
富弼,北宋人氏,字彦国,出生于现今的河南洛阳。他在二十六岁踏上仕途,一生坚定不移地为效忠。
他的生活中发生了许多事情,都展现了他完备的德行和自身的素养。
在富弼年轻的时候,有一天他在洛阳街头行走,有人悄悄告诉他有人背后骂他。富弼听后淡然回应:“他可能是骂的别人吧。”当被告知确实是骂他时,他仍保持着冷静:“那应是和我同名的人。”这件事后来为众人所知,引起骂他的人自觉惭愧,主动向富弼道歉。富弼的假装糊涂,凸显了他的德行与睿智,他的心胸和气度由此可见一斑。
不到二十岁,富弼便以文章名扬天下,被誉为“洛阳才子”。当时的名人范仲淹对富弼极为赞赏,称其有“王佐之才”,并将他的文章推荐给宰相晏殊。晏殊也是一位奇才,他对富弼的才华大加赞赏,非常满意。
富弼的仕途生涯中,始终尽职尽责。在庆历年间,他被升为制诰纠察在京刑狱。面对契丹国的威胁,他临危受命,只身前往交涉。富弼凭借其三寸不烂之舌,成功化解了大宋江山的危机。他的德行和胆识,使他在只言片语间打消了契丹国的战乱祸患。此后的数十年间,两持了非常和平的关系。
富弼不仅德行厚重,而且一心为国,展示了超乎常人的忠诚。他三次出使契丹,期间虽有家书寄来,但他专心公务,无暇顾及家事。在宋神宗年间,他积极参与事务,对王安石变法持保守态度。当他见神宗重用王安石时,选择退休回洛阳,但每当大事发生,他仍直言进谏。
富弼在临终前仍心系,神宗皇帝,警告朝中投机钻营之人对不利。他的忠诚和贡献得到了宋神宗的认可和三日的出祭祭奠礼遇。他的一生演绎了德行与忠心的精神,被司马光称为“三世辅臣,德高望重”。他以和百姓的利益为重对待朝政上的重大事情和百姓重大事件的应对和筹划也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真正能做到事事处处都考虑到的利益和百姓的疾苦也只有那些有着高尚品德的人才能做到吧!这也正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崇敬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