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在2018年10月的一个晚上,苹果公司在发布了新款产品,其中包括全新的MacBook Air笔记本、iPad Pro平板电脑以及Mac mini主机。其中,iPad Pro 2018的一大亮点是终于摒弃了传统的Lighting接口,转而采用了更为流行的U-C接口。这一改变使得iPad Pro具备了输出4K HDR视频的能力,可谓是一次重大的改进。
而今天,我们的焦点并不在iPad Pro 2018上,而是它的连接端口U-C。U-C,也就是我们常说的U Type-C或Type-C,是一种通用串行总线(U)的硬件接口形式。它的最大特点在于上下端完全一致,不再需要区分正反面,极大地提高了使用的便捷性。
关于U-C端口
对于已经使用U-C端口的用户来说,这一接口的内部结构并不陌生。U-C端口满针脚为24针,上下各12针。自2014年U-C规范发布以来,越来越多的Android移动设备、笔记本电脑、台式机以及游戏机等3C设备都开始采用这种接口。
U-IF协会对智能设备上的U-C端口有明确的规定,虽然引脚数为24个,但并不一定要满引脚数。用户会看到不同规格的U-C线材端口内部针脚数量不一,以满足不同的功能需求。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已经介绍了苹果lightning端子针脚的功能定义和信号原理。而在苹果的设备中,即便是使用U-C端口,其附带的线材内部的针脚也并不一定是满配的。特殊设计的针脚能够实现不同的功能,但并不一定涵盖所有功能,例如充电、数据传输、视频传输等。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另行购买。
在iPad和MacBook系列的电脑中,原装U-C线在插入U端口时,阻尼感非常顺滑且轻微。而如果使用第三方的U-C线,虽然也能使用,但用户会明显感觉到较大的阻尼,这在一定程度上与适配性有关。
关于“通病”性的充电损坏
之所以说iPad存在“通病”性的充电损坏,一方面是因为在平板电脑市场中,苹果用户占比较大,因此出现的问题也会相对更多更复杂。虽然U-C端口在U-IF规范中有明确的尺寸标注,但各厂商在生产时,端口的内部针脚的粗细、数量以及用料方面并不统一。对于苹果产品而言,虽然第三方配件可能能够适配,但在一些细节之处可能会磨损材质表面,导致接触不良、尾插损坏等问题。
U-C接口虽然在外观上有着统一的标准,但实际上,它就像一个容纳众多品牌厂商私有协议的“万能容器”。市场何搭载U-C端口的U-C线材似乎都能充电,但却无法实现各品牌应有的快充功能。看似公用,实则更私有。
对于iPad系列的平板电脑来说,其U-C端口尾插的金属触点之间采用绝缘材料阻隔。但在使用第三方配件时,如果提供的电压电流档位超过苹果的标准,可能会产生过大的热量,对绝缘材料、内部电路造成影响,导致短路、磨损或击穿等情况。
相较于Android阵营的平板电脑,iPad在面对第三方配件时更为“挑剔”。为了保障设备的安全与稳定,建议用户尽可能使用原装的充电套装。毕竟,尾插损坏的成本远高于充电线或充电器的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