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出作菊花诗的想法的是史湘云,但命题限韵的创意新颖之处却归功于薛宝钗,展现了她深通作诗之道的高明。
对于诗题的选择,宝钗认为不宜过于新奇巧妙。她批评那些过于追求刁钻古怪诗题和险峻韵律的诗歌,认为这反而容易失去大家的气度,显得小家子气。相反,她主张回归自然,追求立意清新,这样措辞就会不俗。这就像穿衣打扮一样,平平常常才能体现大家的气度,过于追求新奇反而会给人一种没见过世面的感觉。作诗的关键在于立意的新颖。
虽然诗题不能过于新巧,但要在命题上有所创新。宋代名诗人梅尧臣就强调“意新语工”作为诗歌的起码要求。为了实现这一要求,必须在命题上进行创新。于是湘云提出作菊花诗的设想,宝钗则提出以菊花为宾,以人为主,拟出既新颖别致又通俗大方的题目来。她们共同拟出了十二个连贯的题目,从忆菊到供菊,再到咏菊、画菊等,既咏景又赋事,既新颖又大方。
宝钗反对在写诗时过分受限于韵律,这也是她深通诗歌写作甘苦的经验之谈。她认为好的诗句不应该被韵律所束缚,因此主张出题不拘泥于韵律。她们这次的诗歌聚会是为了取乐,不必为了韵律而难为人。
在这次诗歌比赛中,林黛玉以其“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的三首诗《咏菊》、《问菊》、《菊梦》脱颖而出,被李纨评为前三名。
首先看《咏菊》:诗人被强烈的创作冲动所困扰,最终找到适当的表达方式,饱蘸灵秀之气的笔将其书写出来,并对着明月反复吟唱。此诗以菊花的自我倾诉为主线,展现了林黛玉自我怜惜、孤高自傲的内心世界。
再看《问菊》:诗人通过问菊的方式,以菊自比,抒发自己知音难觅的悲哀。此诗将菊花的高洁品质与诗人的自我情感相融合,表现了孤标傲世的情怀。
最后看《菊梦》:诗中菊花在秋日里进入仙境般的梦境,寻找与陶渊明的旧盟。然而梦境被寒蛩的悲鸣所惊醒,一腔幽怨无人告语。此诗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无奈和悲哀。
除黛玉外,其他参与者也有出色的表现,这里不再一一详述。通过这次诗歌比赛,展现了宝钗深通的诗歌理论和高超的写作能力,也展现了其他参与者的才华和潜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