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的强大,源自身心的寄托与依托,因此有“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勉励。的强盛,既体现在物质上,更凝结于精神之中;因而有“要抓好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部署。
天地间苍茫辽阔,少年当自强不息。日出东方的少年,肩负着我族之重任!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全在我少年。少年智慧则智慧,少年富强则富强。
然欲使强盛,必先自少年始。欲教育少年自强,必须从蒙童时期开始着手。
那么如何教导蒙童呢?我深信“强壮其体魄,其精神”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在当今社会,蒙童教育以幼儿园和小学为主。然而教材内容,启蒙读物多为西方童话,如《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或是ABC等英语单词,被称为“双语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引入了西方知识,但忽视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如《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等蕴含一国之史、一族之根的读物。这种教育方式培养出的“自强少年”,真的能够振兴我族我国吗?
有人主张学习西方才是正确的,认为我国传统文化是落后的,应该彻底摒弃。然而我要说,我国古代的民风强悍,体魄,才能在乱世中生存下来,一统天下。只有身体强壮,才能国强。因此民众自强,必然强盛。
《周礼·保氏》记载:“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我认为先秦时期,我国遵循周礼,学习六艺,蒙童不仅学习书本知识,还需接受射、御等技能的教育。自汉以后,中原历经五胡乱华之祸,百姓惨遭屠戮。《资治通鉴》既有“国虽大,好战必亡”之语,也有“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之警示。
古时的蒙童教育,必读《三字经》。现在大多数人可能知道前面的内容,但后面的内容却鲜为人知。难道我们真的只能在翻阅古籍时才能看到祖先的艰难身影和真正的文化瑰宝吗?难道我们要任由现代人们沉浸在拜金浪潮中,忘记祖辈的牺牲和圣人的吗?
我们要铭记上古时期拼搏的精神。就如同神农,为解决的温饱问题,尝百草、垦荒地、播种五谷、制陶器等等,这些都是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而努力。无论有没有“神农氏”这个人,“神农”一词都代表了我华夏的拼搏精神,值得我们铭记。我们现在的生活是祖先们用生命换来的,我们不能忘记他们。
在古代,先祖们重视教育开启蒙童,作为国之根本。从周公到孔子,再到后来的圣德之士,都亲自践行教育的使命。而现在却有人质疑传统文化的价值,只重视西方的童话和ABC等浅显知识作为教育内容。这是否足够呢?要知育关乎的未来和的命运。我们不能只依赖西方的教育材料而忽视自己的文化根源。我们必须有述说我族根源的教材来启蒙幼童、少年、振兴和。我们不能放弃我们的传统典籍和资源去依赖外来的教育方式来解决所有的问题我们需要从厚重的典籍中汲取营养编纂出适合我们自己的教育材料来培养我们的下一代让他们了解我们的历史和文化传承让他们成为真正的少年。因此我们必须铭记梁启超先生的话:“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教育我们的少年要有责任感有担当意识到自己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为了的未来要努力学习积极向前不忘初心不忘家国之荣耀铭记祖先的振兴的未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只有通过真正的教育和文化的传承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少年让他们肩负起振兴的重任成为的未来和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