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办、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再次引发了社会对于学生玩电子游戏问题的关注。这一担忧仿佛周期性出现在我们的社会中,近年来,随着电子游戏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未成年网民接触和参与到了游戏世界中。据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指出,高达62.5%的未成年网民经常在网上玩游戏,其中还有部分未成年手机游戏用户工作日玩手机游戏超过两小时。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些人甚至担忧电子游戏的过度沉迷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未来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但是关于这些担忧背后的数据是否合理需要进一步考察和探讨。
事实上,对于未成年玩电子游戏的担忧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视力下降、成绩下降和性格异化。首先关于视力下降的问题,虽然使用电子设备玩游戏是近距离用眼的一种行为,但近距离用眼不仅仅局限于电子设备的使用。除了电子设备外,长时间的学习和作业也是导致视力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不能单纯地将电子游戏视为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至于成绩下降的问题,虽然有关于电子游戏影响学业的不良例子存在,但也同样有成功者提到电子游戏激发了他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更重要的是需要搞清楚导致成绩下降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是因为玩游戏而成绩下降还是成绩下降后孩子选择玩游戏?学校与家庭是否为孩子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和条件?同样需要深入思考。最后关于沉迷的问题,《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指出有部分未成年人存在沉迷网络游戏的情况。但我们也不能忽视现实中的课业压力和时间限制,孩子们真正能够投入到游戏中的时间窗口有多大?这些因素都需要我们综合考虑。
除了上述问题外,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电子游戏的积极影响。电子游戏并不是洪水猛兽,它也可以强化大脑功能并改善反应能力。此外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虽然繁重的学习压力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影响导致抑郁等问题,但这也可能源于家长和孩子之间沟通的话题过于单一缺乏多样性以及缺乏亲子互动等问题。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孩子的心理问题归咎于电子游戏而应该关注他们的真实需求和情感表达。同时家长应该以身作则与孩子多沟通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习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
对于电子游戏我们应该持有一种理性的态度既不能过度妖魔化也不能放任自流。游戏公司应该开发积极向上的游戏并建立有效的防沉迷机制也应该相应的法规建立分级制度来保障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则需要在引导孩子使用电子产品上发挥关键作用以确保他们能够形成良好的习惯和控制能力同时也能度过健康、快乐的成长过程。(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