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痴的含义和表现

湖心亭看雪痴的含义和表现

在农历十一月的大雪节气,我们迎来了冬季的第三个节气——大雪。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一个节气,大雪标志着气温降至一年中的最低点,降雪的可能性也达到最大。

大雪的意象直接反映了降水的状况,《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提到:“大雪,十一月节,至此而雪盛也。”在寒冷的冬季,洁白的雪花覆盖了大地,将世界装点成一片冰清玉洁。华东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方云表示,雪成为文化中的代表性意象。

在文学作品中,雪的意象常常被用来描绘远离尘世、超凡脱俗、清高孤绝的意境。例如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诗中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雪的江面上,一个老渔翁独自垂钓。这种意境展现了雪的常见意象。明末文学家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也描绘了一种简洁明快的境界,在大雪的掩映下,一切都变得极简,作者偶遇知己,共同品酒赏雪,体现了大雪天寻找知己的“痴”。

除了文学作品的描绘,大雪还与民间生活息息相关。民间有谚云:“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大雪节气一到,家家户户都会忙着腌制咸菜和肉类,灌制香肠,将腌好的鱼、肉晾晒干以迎接新年。大雪也是藏冰腌肉的重要时刻。古代人们在大雪节气时会利用打井技术储藏冰块,以备夏日之用。

在中间神系中,也有雪神的存在。明代文学家张岱的著作《夜航船》中提到“滕六降雪”,滕六被视为的雪神。雪神名“六”,源自雪花六瓣的自然现象。古人以“六出”指代雪花,而雪神姓滕,则源于《孟子外书》中的记载。但雪神在出现较晚,晚至唐代文献中才出现祭祀雪神的相关文字。传统农业社会早期受雪影响较小,因此雪在祭祀体系中没有席位。随着时代的发展,雪神滕六开始被广泛接受,进入了文化的系统和语言表达体系之中。

如今,随着人们对雪神传说的遗忘,雪文化的遗产也面临濒危之境。加强对于雪文化的认知和研究是必要的。在大雪节气,我们可以欣赏雪景、打雪仗、品酒赏雪,感受雪文化的魅力。


湖心亭看雪痴的含义和表现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