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时候,我们接触诗词时,总会觉得朗朗上口,从简单的诗句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到稍微复杂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每一句都仿佛带有音乐的韵律。长大后我们明白,这是因为诗词遵循了格律,赋予了它们音乐般的美感。
并非所有的诗词都如此顺口,有些诗读来稍显晦涩。苏轼的《琴诗》便是这样一首让人颇感难读的诗。初读此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仿佛充满疑惑和深奥。这首诗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时期的作品,以琴和手指为例,探讨事物的本质。诗中寓答于问,说明只有琴与人的配合才能奏出美妙的音乐。
这首诗不仅富有哲理,还展示了苏轼善于用诗来表达思想的才华。他通过简单的意象,如琴声、匣子、指头,传达出人与物相互作用的深刻道理。韦应物的《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也探讨了声音与物品相互作用的现象,表达了对人生感悟的困惑与理解。这两首诗都展示了诗人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洞察。
探究苏轼的这首诗,我们发现它与唐代的诗歌有所不同。唐诗注重感性表达,而宋诗则偏向于理性思考。宋诗往往引入散文的章法、句法,结构手段和叙述方法具有散文化倾向。苏轼的这首诗正是这一特点的体现。它不像传统的唐诗那样充满诗意和美感,而是整篇都是议论和说理。这也正是唐诗与宋诗之间的区别。读苏轼这首诗,能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哲理思考和深厚学养。唐诗注重感性形象把握现实,而宋诗则更多地借助理性思维来解剖现实。尽管宋诗诗味较淡,但却以思想的深刻、技巧语言的精益求精来弥补。读完这首诗后,我们不禁思考人生的种种选择和际遇。当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是应如水之静而动、与万物和谐共存?还是独立自信地冲破障碍呢?这种思索使我们对人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领悟。我们不能只凭表面看诗中所说的“难读”,而忽略了其中的深意与内涵。这样的阅读才是更深层次的探索和学习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