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vetica和helvetica neue

helvetica和helvetica neue

作为无衬线西文字体的典型代表,Arial字体在日常使用与认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同时也伴随着不少争议。是否真的如大众所认为,Arial字体是微软出于商业目的而诞生的产物,只是Helvetica字体的“模仿者”呢?它的无处不在是否意味着滥用和缺乏新意?当我们拥有越来越多的字体选择时,Arial字体的价值又体现在哪里?

本期内容将追溯Arial和Helvetica两款字体的诞生历史,对设计细节进行对比分析,并讨论相关的争议问题。

自诞生以来,已经过去了四十余年,Arial字体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无处不在。因其简洁中性的气质、广泛的语种及系统支持以及高效的数字化呈现,它被广泛应用于网页、文档、报纸、杂志等多种媒介。

Arial字体也成为了众多企业在考虑西文字体时的首选。作为Windows系统的预装字体,又以字母A开头,这种便利性使得许多企业未加思索便将其作品牌字体长期使用。与其说Arial最受欢迎,不如说它“得天独厚”。

尽管Arial和Helvetica在当前都广泛使用,但它们的发展起点却有所不同。

一、字体简史

Helvetica:瑞士排印学派的标志

相较于Arial,Helvetica的诞生更为古老。1957年,Haas字体公司的负责人EduardHoffmann为对抗当时流行的其他无衬线体,委托字体设计师MaxMiedinger设计新款字体。最初,它被命名为NewHaasGrotesk;当Linotype公司收购了Haas的母公司Stempel后,将这款字体更名为Helvetica(来源于拉丁单词“Helvetia”,意为瑞士),并积极进行市场推广。

Helvetica在精巧度和功能性之间取得了平衡,其清晰、现代、前卫的气质使其广受欢迎。在整个20世纪60和70年代,它的身影在欧美的广告海报上频频出现,甚至成为了现代性与全球性观点的象征。

而对于Helvetica声名大噪的关键时刻,不得不提乔布斯将其纳入苹果操作系统的核心字库中,从此Helvetica在设计和日常生活中更加风靡。

Arial:与技术发展共生

Arial的诞生与技术发展紧密相连。1975年,IBM生产了第一用激光打印机3800,使用来自打字机的等宽字体作为内嵌字体。当新款3800-3即将推出时,IBM找到蒙纳公司,希望内嵌TimesNewRoman和Helvetica两套变宽字体。当时蒙纳没有Helvetica的著作权,于是通过与IBM的沟通,最终决定制作一套新字体,即Arial。

就这样,基于MonotypeGrotesque字体,Arial于1982年正式诞生,以SonoranSansSerif为名出现在IBM的打印机上。之后,蒙纳公司为满足相同需求的客户提供Helvetica的替代方案,将Arial的字母宽度设定为与Helvetica一致,其中最为知名的客户便是微软。

二、版本更迭

自诞生至今,Arial和Helvetica都经历了多版本的迭代更新,以适应设计和技术需求的发展。这里我们主要探讨它们的几个版本。

1. Arial

① Arial Rounded MT:基于Arial延展而来,将笔画末端变得圆润,显得更为不拘一格、柔润雅致。

② Arial Unicode MS:最初由Microsoft Office委托开发,是Arial的扩展版本,支持大量国际字符。该字体曾包含在Office中,但未嵌入Windows。随着时间推移,Unicode标准已无法在单一字体文件中包含所有编码字符,因此微软已停止对该字体的服务和更新。

2. Helvetica

① Neue Helvetica:重新设计Helvetica并数字化,扩展到51个字重,融合美学与技术优化。

② Helvetica Now:配有标题、正文、微型三种视觉字号,并设计全新配饰符号,既沿袭原初设计简洁中性的灵魂,又适用于更复杂的场景和变化。

③ Helvetica Now Variable:提供123.5万种变体样式,可变字体使得设计者能够创造无限丰富的表达层级。

三、设计辨析

为更好地理解Arial和Helvetica这两款字体在设计上的差异,我们以它们的原初版本为例进行辨析。

尽管两款字体颇为相似,但仍然有许多易于辨认的细节。比如从整体上看,Helvetica的字体重叠面积较大,线条较粗,排版时灰度较深;而Arial虽然取了Helvetica相同的字母宽度,但拥有更开放的字怀和较大的字间空隙。

进一步观察,有些更为精巧的细节决定了两款字体在整体气质上的差异:Helvetica的笔画末端均为平切口,而Arial的笔画末端具有弧度,为斜切口。Helvetica气质更为利落明快,而Arial则稍显圆润柔和。两款字体在数字与符号上也有容易辨认的细节差异。

四、多元观点

关于Arial字体的争议从未停歇。有人认可其在数字屏幕呈现的普适性,也有人质疑其是否只是个出于商业目的的模仿者。知名设计师MarkSimonson曾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对Arial


helvetica和helvetica neue